湛江科技学院中医药学院红旅药韵实践团走进梅田村的11天

发布时间:2025-07-17 13: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湛坤   阅读 9.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湛江科技学院中医药学院

“红旅药韵”实践团

—大学生百千万工程—

十一天的三下乡旅程,在晨露与星光中画下句点。我们将合作的牌匾稳稳挂在村头,让情谊落地生根;义诊台前的血压计、义教课堂的粉笔灰、太极方阵的行云流水,藏着最鲜活的乡土互动。老兵讲述的烽火岁月烫红眼眶,墙绘笔下的稻田与笑脸漫过斑驳墙面,直播镜头里的乡村故事传向远方。每篇推文都是时光切片,而这段日子,早已成了我们与这片土地共有的心跳。

▲红旅药韵实践团与村委书记合照

挂牌为证,情系乡土

彩旗飘扬,红旅药韵实践团于7月3日在三下乡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圆满举行!吴平灿书记、吴湛军主任、朱家仲校长,湛江科技学院中医药学院团委书记陈心辉、公共基础教学部副部长陈康泰等领导嘉宾莅临指导,共同见证这一意义时刻。揭牌瞬间,掌声雷动。领导们寄语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以乡土为卷,将知识化作服务乡村的力量。校地同心,这场双向奔赴的约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挂牌仪式在梅田村党群会议室顺利举行

聆听岁月,红色回响

01

老兵的振兴答卷

岁月长河里,梅田村近80岁老兵吴唯权的故事,承载热血担当。1968年,22岁的他从湛江出发,经8天火车赴内蒙古当兵,军旅3年,在连队参与挖道、任班长带12人学习助农,他与哥哥(1964年海军)兄弟护国。退伍返乡后,他凭部队积累被推为生产队长,延续军人担当,把部队组织协调力用在乡村建设,领村民探发展路,从保家卫国到振兴乡土,不变军人底色,成为老兵“退役不褪色”缩影,让家国情怀在乡村田埂开花,致敬老兵与“乡村守护者” 。

▲探访老兵

02

梅田村的发展印记

梅田村发展进程中,吴邦利、王忠妙两位退休老干部,以数十载党龄与阅历,见证村庄变迁。吴帮利65年党龄,半世纪坚守信仰,与党同行;王忠妙党龄58年,18岁入伍海南海军,4年服役锻造担当,回村任书记后,秉持“人性化服大众”理念,将军心融入服务,成村民信赖“当家人” 。回溯梅田发展,从高级社改水稻种植模式、建大会堂,到公社、大队聚焦水利,再到乡、村委会等建制迭代,不变的是扎根乡土谋发展的初心,他们以党龄写信仰、用经历书担当,留存精神财富,照亮乡村路 。

▲老干部回忆梅田村发展往事

血压义诊,牵挂乡情

血压仪数值跳动,三下乡的日子里,我们的义诊桌前总围着白发苍苍的身影。为张奶奶解下袖套时,她念叨着“儿女在外,这血压好久没测过了”;帮李爷爷记录数值时,他紧握着我们的手说“这点小事,还麻烦你们跑这么远”。测血压的动作虽简单,却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我们不仅记下一组组数据,更听了一肚子家长里短的牵挂。这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里的“健康底色”,藏在老人舒展的眉头里,藏在那句“你们来了,我们心里踏实”的念叨中。青春力量或许微小,但能为乡土间的守望添一份暖意,便是最实在的助力。

▲队员连续多日为村民义诊

一课一育,点亮心灯

在梅田村小学,队员们为小朋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太极拳课上,孩子们跟着队员们起势、推手,队员们的讲解让传统武术与中医养生撞出火花。海姆利克急救课上,模拟气道梗阻的演练让孩子们明白,掌握救命技能也是守护家园的力量;安全课里,防溺水、防触电的知识,为乡村孩童筑起隐形防护网;心理课上的“情绪温度计”游戏,则教会他们正视喜怒哀乐,成为内心强大的小大人。同时,湛江科技学院红旅药韵实践团与广州华商学院萤火燎原社会实践队联合,开展王二小剧本课程,把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搬上讲台。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筋骨,更要有健康的根基。当孩子们既能在太极中涵养身心,又能在课堂上学会自救自护,这些成长的力量,终将成为乡土大地上最坚韧的生命力。

▲队员进行多类型的课程教学

产业直播,稻穗出镜

稻浪里,队员们捧着饱满的稻穗,对着镜头细数村里的种植故事。不搞花哨噱头,只讲土地里的真故事。这里的每粒米,都藏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卸车时,谷袋撞在晒谷场的石板上,发出饱满的闷响。队员们撸起袖子,用木锨把稻谷摊开,金黄的浪在阳光下翻涌,扬起的谷糠粘在汗湿的额角。镜头里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板车辙印里的泥,木锨把上的汗渍,和晒谷场上渐渐堆起的谷堆,这是土地的馈赠,也是最实在的丰收。

▲直播现场

镜头定格,岁月留痕

三下乡途中,我们为村里老人拍照。蓝色棚子下,阳光透过缝隙,老人们或坐或闲,脸上的笑带着对生活的坦然。我们举起相机,把他们眼角的皱纹、掌心的粗糙,还有那股子历经岁月的从容,都收进镜头。这些照片,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乡村老人的故事藏在每一道纹路里,盼能引更多人关心他们,让这份质朴的温暖,在时光里慢慢传下去 。

▲队员为老人拍写实照留念

一笔一画,彩绘乡间

湛江科技学院红旅药韵实践团与广州华商学院萤火燎原社会实践队联合,在梅田村进行墙绘。与刷子饱蘸着调好的颜料,在斑驳的墙面上轻轻铺开,溅起的油漆点落在长裤上,惹得大家一阵笑闹,清脆的声响在小巷里打着旋儿。我们这群城里来的大学生,此刻都成了快乐的“乡村化妆师”,蹲在墙角打磨凸起的墙皮时,手掌沾着白灰也毫不在意。砖缝里的青苔探头张望,见证着褪色的标语被沾满白色油漆的滚筒覆盖。斑驳墙面被细心打磨,原本的角落瞬间变得不那么单调。画笔与乡音交织成最暖的旋律。白墙不仅是画布,更是青春与乡土的对话。当最后一抹色彩落笔,村庄又多了道会“讲故事”的风景线。

▲队员们为墙绘做前期准备工作

盖章落笔,乡约再见

▲村委书记盖红章结项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鉴定表盖上红章时,油墨香混着乡土的气息,成了这个夏天最特别的纪念。从挂牌那天的郑重承诺,到义诊时的细致问诊;从义教课堂上太极少年的一招一式,到稻谷产业园里直播镜头捕捉的每粒稻穗;从老兵家中的深切聆听,到墙绘时滚筒留下的色彩,这枚红章,盖在纸页上,也印在十一天的脚印里。它不是结束的句点,而是未完待续的省略号,是孩子们“明年还来吗”的期待,是稻田里“秋天再来拍丰收”的约定,是我们把乡村振兴的初心,从实践手册折进未来的行囊。红章落定,步履不停。这份牵挂,我们带着走,也盼着下次再见时,能看到更生动的答案。

▲红旅药韵实践团跟村委负责人合影留念

11天三下乡,我们把足迹刻进乡土肌理。挂牌仪式上红绸轻落,是与村落的郑重约定;义诊桌前血压仪的滴答,记下老乡们舒展的眉头。义教课堂里,太极招式与课本知识碰撞,孩子们的笑声惊起檐下燕子;斑驳墙面上,我们挥动画笔,让乡土故事在色彩里苏醒。直播镜头对准田间地头,把乡村的鲜活送往远方。拜访老兵时,那段峥嵘岁月让午后格外沉静。最后一枚结项印章落下,11天的忙碌有了沉甸甸的收梢。晒黑的皮肤下,是更滚烫的心跳——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里的笑脸,更是明白: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在让这片土地更生动。

▲红旅药韵实践团回忆录

END

排版 | 丘煜 杨奕

图片 | 宣传组

文字 | 宣传组

初审 | 郑湛坤

复审 | 陈月娜

终审 | 陈康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湛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