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屯堡傩韵”实践队深入天龙屯堡探寻地戏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8 00: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馨尹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馨尹)为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7月15日,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屯堡傩韵”实践队走入安顺天龙屯堡,开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首站调研。团队在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彭涛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走访屯堡古村落、观看地戏表演、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独特魅力,探寻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队在天龙屯堡入口处合照

古屯寻踪:触摸地戏生长的文化土壤

天龙屯堡作为安顺地戏的重要传承地,保留着浓郁的明代军屯文化印记。实践队首先漫步于天龙屯堡的石板街巷,错落的石屋、斑驳的墙垣间,明代军屯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作为安顺地戏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建筑格局与生活习俗,都与地戏中“征战题材”的表演内容形成巧妙呼应,让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地戏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

图为实践队员听指导老师讲解屯堡文化 。通讯员 祝秀熹 摄

地戏现场:浓缩古今的表演魅力

在天龙屯堡小学堂,一场精彩的地戏表演如期上演。表演者头戴色彩鲜明的面具,身着传统服饰,以高亢激昂的唱腔演绎着殷郊伐西岐故事,动作刚劲有力,配合锣鼓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表演仅持续十余分钟——正如16岁表演者许紫余所说:“现在地戏表演都浓缩了精华,从过去的一两个小时缩短到七八分钟或十几分钟,删去了很多衔接环节。”

表演队伍中,既有四十多岁的中坚力量,也有几位十几岁的少年。据了解,这些少年是当地冯师父从学校选拔的学员,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学习,成为地戏传承中亮眼的青春力量。而这场表演的组织与统筹,由团队“二把手”——冯胜平先生负责。因“神头”暂不在场,已有19年地戏从业经历的他,成为当天最核心的“文化讲解员”。

图为安顺地戏表演现场。通讯员 祝秀熹 摄

图为安顺地戏中地戏面具。通讯员 祝秀熹 摄

传承对话:两代表演者的坚守与思考

1)少年学徒的传承初心

实践队首先采访了年轻表演者许紫余。受姑妈影响,他8岁接触地戏,12岁正式学习,如今已是当地表演团队的学徒。“家里人都支持,姑妈和堂哥也在表演。”他介绍,村里学习地戏的人不少,前辈们会共同传授技艺,“现在不讲究拜师礼,只要想学就能学”。谈及未来,他眼神坚定:“想通过努力带动更多人学习,让地戏被更多人知道。”

图为队员们采访年轻表演者许紫余。通讯员 祝秀熹 摄

(2)冯胜平先生的十九载坚守

冯胜平先生的采访为实践队打开了地戏传承的深层视角。“19年前刚入行时,想着靠这门手艺赚大钱,现在反倒踏实了——能养家糊口,守着这份老祖宗的东西,就够了。”他坦言,从最初的功利心到如今的责任感,19年的坚守让他与地戏早已血脉相连。

冯胜平先生不仅深耕表演,更肩负着传承使命。他从当地学校选拔少年学员,利用课余时间教学,许紫余等年轻表演者正是他的学生。“小孩子学得快,眼神里有股劲儿,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提及学生,他眼中满是欣慰。

谈及地戏的“外在密码”,冯胜平先生如数家珍。他指着表演者的服饰解释:“以前布料简单、花纹朴素,现在为了让观众看得更入迷,配色更艳、花纹更繁,但骨子里的‘屯堡魂’没变。”而作为地戏灵魂的面具,更是暗藏玄机:从嘴部造型看,分为“地包天”“天包地”“不包天地两半边”三种;颜色遵循“五色体系”,与京剧脸谱异曲同工,唯独京剧的“白脸”在地戏中称为“粉脸”,专用于塑造姬发、妲己等英俊潇洒或娇媚动人的角色。

"地戏里都是将军英雄,看眉毛就知身份。"他拿起一枚面具比划,“少将的眉毛像箭一样锐利,女将的眉毛细如一线,武将的眉毛则似火焰翻腾,一眼就能分出角色性格。”这些细节,是他教给学生的第一课,也是地戏艺术的独特语言。

图为冯老师为实践队队员们讲解地戏文化。通讯员 祝秀熹 摄

图为冯老师为实践队队员们演示地戏基本动作。通讯员 祝秀熹 摄

2)返乡艺人的现实考量

随后,实践队与一位中年表演者深入交流。他自幼学戏,年轻时因打工仅在“跳米花”“迎春”等节令返乡表演,今年4月才回归家乡全职从事地戏工作。“收入比打工低,但能陪家人、省开支,其实差不多。”他坦言,地戏传承面临不少挑战:“年轻人爱刷短视频,对地戏兴趣淡;演员多在40多岁,60岁以上难被文旅公司聘用。”

对于传承路径,他建议:“可以用短视频平台宣传,吸引人流;也需要老师专门培养年轻人。”当被问及是否支持子女学戏时,他表示:“全看孩子兴趣,有兴趣就支持,没兴趣学也学不好。”

图为队员们采访中年表演者。通讯员 祝秀熹 摄

调研初心:守护活态的文化基因

此次天龙屯堡之行,实践队不仅记录了地戏的表演特色,更捕捉到传承中的真实困境与希望。作为“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的传承不仅关乎一项技艺的延续,更关乎明代军屯文化、民间信仰等多元历史记忆的留存。

图为队员们与地戏表演者合照

接下来,“屯堡傩韵”实践队将继续围绕地戏的历史沿革、受众变化等进入詹家屯、周官村展开调研,计划通过纪录片、调研报告等形式,为这项非遗的保护与创新贡献青年智慧,让安顺地戏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