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陈亚宁)为深入探究“数字游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路径,7 月 6 日至 10 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践团队深入黄山市祁门县,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团队以“探祁门乡土韵,筑产业振兴梦”为主题,全面剖析社区与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为乡土产业振兴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从数字游民社区到祁门红茶非遗传承,从科技茶园到人才战略,勾勒出 “人才为笔、文化为墨、科技为砚” 的发展新画卷,用青春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颜丞镛供图
数字游民社区:让理想在乡土中扎根
实践团队走进祁民公社,实地考察这一以 “线上办公 + 线下社区” 模式运营的数字游民社区。通过采访创始人王小东,团队详细了解到社区聚集了数十名线下常驻者与超百名线上共创者,其 “共享、共居、共创、共建” 的 “四共” 机制如何落地,以及 “人才引流 + 社区营造 + 产业赋能” 模式的具体运作。王小东以 “祁红精酿啤酒” 为例展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用创意激活乡土资源、让产业效益回流社区,让团队看到了破解乡村 “人才难留” 困境的新思路。团队观察到,这种模式正是 “引凤筑巢” 人才战略的生动实践,为乡村聚集人才、激活创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祁民公社创始人王小东。陈亚宁供图
祁门红茶: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祁门红茶的馥郁香气,是刻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在祁印茶叶有限公司,非遗传承人叶观林正俯身检查萎凋槽中的茶叶,指尖轻拂鲜叶的动作如抚琴弦。“祁红的魂,在工艺更在良心。”从青叶摊晾到发酵控温,匠人的专注让百年技艺有了温度。
团队在祁红博物馆开启文化之旅,负责人郑海刚详解博物馆前身“茶叶改良场”的行业意义,讲述先辈奋斗史与祁红制作工序。在梅南红公司,成员品鉴创新产品,学习专业知识,聆听郑海刚的创业故事,了解公司“企业+农户”全链条机制带动茶农增收的成效。
东景合茶叶有限公司则尝试“茶瓷融合”——用本地高岭土烧制茶具,外壁绘祁红采摘图案。“让茶叶不仅能喝,还能捧在手心。”这种将地理标志资源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方式,为非遗注入了年轻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采茶。杨德璨供图
科技赋能:重绘百年祁红新辉煌
在祁门红茶集团平里生态示范茶园,5G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光照湿度,构建从种植到加工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当家。”集团副总经理方政宗感慨道。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几年前,企业曾陷入困境,正是科技助力其涅槃重生。如今,依托完整的产业链,祁门红茶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制茶工厂。陈亚宁供图
筑巢引凤:人才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祁门县团委书记段倩敏道出当地人才战略的核心。祁民公社的数字游民成为搅动乡村活力的“新引擎”,政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与社区的创意氛围形成共振,吸引年轻人用设计赋能农产品、用短视频讲述乡村故事。段书记介绍,祁民公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完善的基础设施既便利了人才生活,又加强了对外交流;政府通过优化环境吸引人才,公社则成为聚集人才的载体,让创意与乡土碰撞出火花。团队从中了解到,政府与社区的协同发力,正推动人才与乡土实现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注入 “新血液”。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直播。谢厚宇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深刻认识到,祁门的乡村振兴之路是 “守正” 与 “创新” 的共舞。数字游民社区的 “四共” 机制为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提供了新思路,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让文化基因持续焕发生机,科技赋能让传统茶业踏上升级快车道,人才战略则搭建起乡土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古老乡土在数字时代焕发的新生,让团队坚信,扎根土地的智慧终将结出丰硕果实。未来,团队将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持续研究数字游民社区支持乡土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讯员:陈亚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亚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