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陈坤炯 谭雁嫦 凌依婷 余慧娟):在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政策指引下,广东科技学院 赴电白“文育童心” 支教突击队深入茂名市电白区马路小学,以非遗文化为纽带,创新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程,为乡村儿童搭建起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通过三大创新课程体系,构建起 “听、画、做” 三位一体的非遗启蒙课堂,让千年技艺在童心中焕发新生,生动诠释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图为学生手工作品的展示
一、彩墨脸谱:指尖绘就文化基因图谱
支教队员化身 “文化摆渡人”,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与实物脸谱对比,向孩子们解析生旦净末丑的角色特征。他带领学生用丙烯颜料在空白脸谱模具上创作,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分层任务: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色块填充,高年级学生则尝试绘制 “包公”“美猴王” 等经典形象的标志性纹路。队员们穿梭于课桌间,手把手纠正笔触方向,讲解 “红脸忠义、白脸奸诈” 的色彩象征意义,引导孩子们在创作中理解戏曲人物的精神内涵。
▲图为学生手工课的实践
二、年例・木偶戏・飘色:多维感知家乡文化根脉
结合茂名本土非遗资源,队员们策划 “家乡文化探秘日”。在年例文化课堂上,队员陈雨桐播放家乡年例巡游视频,邀请当地老人讲述 “摆宗” 习俗的历史渊源;木偶戏体验环节,队员林浩文拆解木偶关节结构,指导学生操作提线木偶完成 “行礼”“舞剑” 等动作;飘色手工课上,队员们带领学生用轻黏土、竹篾制作微型飘色造型,还原 “哪吒闹海” 等经典场景。
▲上图均为茂名当地非遗特色(梁颖供图)
三、宋锦冰箱贴: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
在手工课堂上,队员展示国家级非遗宋锦的历史文献与现代文创案例,详细讲解 “三枚缎” 织造技艺的原理。她分步演示宋锦布料的裁剪、纹样拓印与磁吸贴片安装,特别设计 “纹样故事接龙” 环节:学生随机抽取 “八达晕纹”“四合如意纹” 等纹样卡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图案背后的吉祥寓意。当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冰箱贴贴在教室展示墙时,传统纹样与现代家居用品的结合引发阵阵惊叹。
▲图为队员授课照片
▲图为队员教小朋友制作手工画面
四、笔墨书法:触摸文明的永恒温度
书法课上,队员们创新采用 “五感教学法”:先用手抚宣纸感受纤维纹理,再闭眼聆听墨汁滴落的声音,最后在宣纸上书写 “永” 字八法。针对初学者,设计 “米粒描红” 游戏 —— 用米粒在字帖上摆出笔画轮廓,帮助学生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变化。
▲图为队员讲授书法课程画面
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不仅让乡村儿童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当青年力量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坤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