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左里沃土,解锁发展密钥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探究新时代乡村发展新模式,2025年7月4日至5日,九江职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向阳筑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左里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和美乡村,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多维度解码左里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第一次探访左里镇后的合影
深研“绿金”产业:水栀子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实践队首站聚焦左里镇水栀子种植基地。图为左里镇水栀子基地采栀过后长出新嫩芽的画面该基地于2012年创办,流转该镇近3000亩土地,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达千万元、年支付农户劳务工资300多万元的富民强村支柱产业,直接带动全镇20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队员们走进田间,仔细观察水栀子生长态势,详实记录叶片舒展程度及花苞发育状况,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各环节的经验与挑战。在深入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前农户主要参与的是种植和采摘环节,而深加工环节相对薄弱,当地亦意识到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性并且正积极探索产业纵深发展的有益模式。这种对栀子花、果全株深度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若能有效突破加工瓶颈,将能真正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广阔市场、从初级原料到高附加值产品的价值飞跃。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深挖本土特色资源,推动产业向多元化、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补强精深加工短板,是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图为左里镇水栀子基地采栀过后长出新嫩芽的画面
▲图为左里镇水栀子基地采栀过后长出新嫩芽的画面
▲图为实践队员探访左里镇水栀子种植基地并与当地工作人员交谈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探访左里镇水栀子种植基地并与当地工作人员交谈的场景
走访“和美”典范:山下邱村焕发治理新生机
实践队的第二站是左里镇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下邱和美乡村。该村隶属于永华村委会,历史上曾因地处交通要道而繁荣一时,民间流传着“八十八担水桶挑饮水,四十八面铜锣庆丰收”的盛景佳话。历经岁月变迁,如今的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中焕发新颜。
▲图为左里镇邱和美乡村的古建筑图片
▲图为左里镇邱和美乡村的古建筑图片
▲图为左里镇邱和美乡村的古建筑图片
▲图为左里镇邱和美乡村的古建筑图片
▲图为左里镇邱和美乡村的古建筑图片
左里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部署,借助老县道提升的契机,积极争取到140万元“四融一共”项目资金,用于山下邱村的改造提升。通过实施景村融合、道路“白改黑”、活动场所优化等工程,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宜居环境持续提升,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队员们走访村民,耐心倾听他们在生活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并与村干部深入交流基层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调研发现,山下邱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以村民自治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治理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洁有序,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便利可及,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立足村民需求优化治理与服务的重要性,并建议可探索利用村内闲置农房,打造集议事协商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图为实践队员与左里镇邱和美乡村当地工作人员交谈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与左里镇邱和美乡村当地工作人员交谈的场景
悦享“古韵”新生:湾里黄村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探访了左里镇永华湾里黄村。该村坐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西濒鄱阳湖,省道S214线穿境而过,且邻近老爷庙、笔架山等风景名胜。村内保存着《亲义礼》祖堂、拴马桩、古村校等历史遗迹及20余栋青砖老瓦房,青石板小道蜿蜒其间,文化底蕴深厚。
▲图为左里镇永华湾里黄村实地考察图片
▲图为左里镇永华湾里黄村实地考察图片
▲图为左里镇永华湾里黄村实地考察图片
依托总投资450余万元的改造工程,村庄完成了改水改电、道路“白改黑”、绿化美化等系列项目,面貌焕然一新。在治理方面,湾里黄村创新推行“党员示范+村理事会管理+‘五老’参与”的共治模式,通过“一米菜园”盘活闲置地,建立“红黑榜”机制引导长效保洁,成效显著。基于深入调研,实践队员们认为该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优越的区位交通、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和睦的村风民风是宝贵资源。当前,村庄正积极对接文旅开发公司,规划整合“古色”文化资源,探索打造集旅游观光、民宿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发展路径,努力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兴旺的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们一同探访湾里黄秀美乡村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们一同探访湾里黄秀美乡村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一同探访左里镇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一同探访左里镇的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一同探访左里镇的场景
九江职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向阳筑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走出校园、融入乡土。实践队员积累到了左里镇乡村治理经验,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意义,也通过实地调研和交流,为当地特色产业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的思考。未来,团队成员将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乡村发展的大局,决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在实践中坚定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丽画卷贡献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