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为响应落实国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部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绿韵微光”突击队一行16人,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开展以“传承非遗、匠心筑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忠信花灯的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并创造性地邀请当地四名小学生代表深度参与,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之旅。
▲图为“绿韵微光”突击队合照(摄:杨可琪、廖城欣、邹海珊)
沉浸非遗:镜头记录匠心,童真对话传承。
上午,“绿韵微光”突击队抵达忠信花灯基地。队员们架设专业设备,对造型精美、色彩绚丽的传统花灯进行多角度拍摄,力求捕捉其独特神韵。在对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中,队员们和小学生们共同聆听了花灯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传承人对花灯制作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深打动了每一位队员和小学生。传承人特别强调了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工艺、焕发花灯新生命的愿景。小学生们在队员们的引导下,不仅近距离观察花灯的精妙细节,更亲手触摸和感受了花灯的质感,好奇的目光与兴奋的笑容,成为现场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采访花灯传承人(摄:杨可琪、邹海珊、廖城欣)
匠心体验:工坊探秘技艺,童手共塑新光。
下午,以高效工作会议明确分工后,团队成员携手小学生们移步至花灯制作工坊,实地拍摄花灯制作过程。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的制作技艺,队员们屏息凝视,用镜头精准记录下从选材、扎架、裱糊到装饰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为非遗数字化留存积累了宝贵素材。拍摄过程中,队员们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传承人探讨科技手段(如光影效果、新材料应用)如何赋能传统花灯,提升其表现力与吸引力。与此同时,队员带领小学生们亲身参与到花灯制作体验中。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小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尝试制作简单的花灯部件。他们专注聆听讲解,积极动手实践,不时迸发出充满童趣的提问,工坊内洋溢着求知、探索的温馨氛围,代际共融与文化传承实践在此刻生动呈现。
“绿韵微光”突击队此次忠信花灯之行,是国际交流学院青年学子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鲜活写照。深入非遗传承一线,使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与匠人精神,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击队员发挥专业所长,为传统技艺注入创新活力,激活了非遗生命力。通过邀请小学生代表深度参与文化体验,以“看、听、触、做”的全方位沉浸式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家乡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种,让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主角之一,播撒文化火种,涵养乡土情怀。这种代际互动、校地协同的模式,为破解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提供了农工商学子的智慧方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焕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