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出发前合影留念
非遗文化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地传承巢湖及郎溪梅渚镇非遗文化,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懿本图"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于2025年7月1日至10日分两阶段深入郎溪梅渚镇、合肥巢湖两地开展以学习、弘扬与传承非遗文化精髓为核心的实践活动。(通讯员 张立文)
对话非遗传人,聆听匠心故事
实践团拜访非遗传承人
实践团先后对话国家级非遗傩舞(跳五猖)传承人周国平、省级傩面具制作传承人戴修义及巢湖剪纸传承人胡顺林。从周国平"担当文化使者"的嘱托中,能看到非遗传承者对青年力量的殷切期盼;从戴修义三十余年坚守面具制作、忧虑传承断层的讲述里,能感受到匠人对技艺的执着与对文化延续的焦灼;从胡顺林"一气呵成"的剪纸示范及"干刻不落、万剪不断"的技艺传授中,更能触摸到传统艺术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这些传承人虽专攻技艺不同,却共同展现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与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
踏访非遗地标,追寻历史印记
实践团走访非遗地标
实践团走访郎溪梅渚镇五猖馆、桃园村、"梅渚印象"民俗区及巢湖市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这些场所虽分属两地,却有着共同特质——都是非遗文化的"立体档案"。梅渚镇的古老建筑与民俗街区,承载着傩舞、傩面具等非遗与苏皖边界生活的深度交融;巢湖市博物馆的非遗展厅,通过手工艺品与民俗器具,系统呈现剪纸、树雕画等技艺的发展脉络。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历史印记,还是展馆内的实物陈列,都让成员们明白,这些地标既是地域文化的浓缩载体,更是非遗扎根历史、连接古今的见证,读懂它们,才能真正理解非遗背后的生活智慧与民族记忆。
开设非遗课堂,点燃希望之光
实践团开设非遗课堂
实践团分别在郎溪县中港社区与巢湖市夏阁镇小学开展非遗课堂活动。在中港社区的"非遗瑰宝赏析"课上,成员们通过互动讲解串联起巢湖与郎溪的非遗精品;在夏阁镇小学的体验课上,孩子们在剪纸实践中感受家乡技艺的魅力。两地活动形式虽有差异,却达成一致效果,当青少年为非遗的独特魅力惊叹、为亲手创作的作品自豪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正在悄然生长。这些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让非遗与年轻一代产生情感联结,为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印证了"教育是最好的传承"这一理念。
深耕非遗调研,开拓创新之路
实践团进行非遗调研
实践团在郎溪国购广场、巢湖商圈等地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访谈及资料梳理,系统收集两地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传播建议。调研发现,两地非遗传承面临共性问题,年轻群体关注度不足、传播渠道较单一。基于此,团队规划短视频推广、校园体验及数字化路径探析等创新路径,旨在让傩舞、剪纸等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这些探索指向同一目标,为非遗找到与当代社会接轨的方式,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实践团进行非遗探寻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懿本图"实践团以非遗解码与传承创新为核心,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探寻文化根脉。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感悟匠心坚守,在文化地标的探访中体悟历史厚度与地域融合,于青少年教育实践中播撒火种,借扎实调研探索活化新路径。团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更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将青春力量融入文化传承事业,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为守护民族瑰宝、激发非遗活力贡献高校智慧,让承载千年文明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绚丽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立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