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临床实践 —— 在黑白光影中触摸生命的脉动与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17 13: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9.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我深知“理论为舟,实践座桨”唯双翼齐振,方能渡医学瀚海,带着对医学影像学课本知识的懵懂好奇,走进了医院影像科的早临床实践大门。甫一踏入,巨大的CT与MRI设备运转的低鸣、屏幕上流转的灰度影像构成的无声世界,瞬间将我卷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维度——这里没有急诊的喧嚣与血泪,却同样是生命故事被精密解析的核心现场。那些看似冰冷的断层图像,竟成为我感知医者责任与生命重量的独特窗口。

初探影像迷宫:启幕影像实践征程

初入科室,庞大精密仪器的压迫感远超课本插图的想象。带教主任并未急于让我接触操作,而是从影像科工作的“基石”开始:一丝不苟的患者信息核对、详尽的检查前沟通与准备、体位如何影响成像质量……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绝对的严谨,这让我对影像科室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我接下来的实践学习奠定了基础。

实践初期,我穿梭于CT扫描与操作间,我主要负责协助影像技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如规范整理造影剂导管、清洁扫描床定位激光、归置铅防护用具。而琐碎事务如影像科室的显影剂,终将沉淀为诊断的底气。

光影解码:图像背后的生命叙事

真正触动我心灵的,是在代教老师指导下学习“读图”的时刻。那些由黑白灰阶构成的图像,在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眼中,是充满叙事张力的生命图谱。

那天急诊平车慌忙推入,担架上因为重创昏迷的奶奶蜷如风干的秋叶,紧急通道、情况危急,需进行全身CT评估。在影像技师的指导下,我负责协助进行扫描,当图像在屏幕上飞速加载,触目惊心的多发骨折、内脏损伤瞬间呈现。整个科室气氛凝重,老师们以惊人的效率完成检查,图像第一时间传至临床。那一刻,我目睹了影像作为临床“侦察兵”的关键作用,它虽无言,却在争分夺秒中为生命争取着希望。影像科与急诊、手术室的无缝衔接,让我真切理解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量——每一帧图像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悲欢。

人文微光:穿透冰冷的影像关怀

影像科常被视为技术至上的领域,但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其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温度。在进MRI检查室之前,我负责协助技师叮嘱病人不能够带进去金属物品、身上有无金属检查器等等,面对一位因幽闭恐惧在MRI检查中惊慌失措的老奶奶,检查一度中断。老师没有催促,而是暂停检查,让奶奶走出检查室稍作休息,并且不断安慰。

最令我动容的是一位晚期肿瘤患者的随访。多次检查记录了他与病魔抗争的历程。在检查前老师总会多花几分钟和他聊聊近况,语气平和得像在问候老朋友。在注射造影剂后,护士长会仔细嘱咐多喝水多排尿,一次读片时,老师指着一处新发的小转移灶,老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再试试新方案。"没有过多安慰的话语,但那片刻的沉默与触碰,胜过千言万语。

在影像科,人文关怀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融入每个细节的医者本能——是调整扫描参数时为患者多考虑的那一点辐射防护,是读片时多停留的那几秒思考,更是面对焦虑患者时自然流露的那份理解与尊重。这些细微之处的温暖,让冰冷的仪器有了温度,让黑白影像映照出医者仁心的色彩。

实践之思:精诚所至,影像为桥

短短数天的影像科实践,或许未能让我精通复杂的影像诊断,但它在我心中刻下了远比技术更重要的烙印,这“精”,是追求影像技术的毫厘不差,是精准捕捉病变的火眼金睛;这“诚”,是对患者焦虑的温柔抚慰,是对每一帧图像、每一个生命负责的赤子之心。它让我明白,优秀的影像人,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践行者——既要以精湛技艺解读身体的密码,更要以真诚之心传递医学的温度。

影像科的实践,像一束冷静而深邃的光,照亮了我对医学理解的盲区。这里没有听诊器的亲昵,没有手术刀的锋芒,却在静默的显示器前,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当我在实习清晨步入科室,窗外晨光熹微,巨大的影像设备已开始低鸣运转。屏幕上渐次亮起的,是又一轮对生命内部景观的虔诚探问。黑白影像的河流中,我触摸到了医学最坚硬的理性基石与最柔软的人文内核——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灰度间见冷暖。这扇“影像之窗”所洞见的,不仅是脏器与病灶的形迹,更是医者那份需以精诚不断擦拭的职业明镜。在医学这条路上,我将以影像为舟,以仁心为帆,坚定驶向守护人民健康的星辰大海。

撰文:吕李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