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陈泊含 陈奕杨 |摄影 李翊萌)循着铜鼓的千年余韵,贵州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走进了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高荡村的一家小餐馆。此时,身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杨维正向用餐的外地游客们进行着“铜鼓十二调”表演。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党员,同时也是村委会宣传委员,他眼中的铜鼓不仅是民族的“神鼓”,更是承载赓续铜鼓文化使命的载体。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神鼓之魂: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印记
“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铜鼓,但对布依族来说,它是‘神鼓’,是神圣的存在。”传承人指着铜鼓介绍道,“作为对布依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场景等方面的生动展示,铜鼓十二调是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包含用铜鼓演奏的十二乐曲,如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祀调、喜庆调等,‘十二’在我们文化里象征‘十二重天’,所以这些曲目统称铜鼓十二调。”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铜鼓,布依族铜鼓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讲究。“以往只有过年、重大节日或丧事时才能请出来,敲鼓前还要用猪头、香烛等贡品祭拜,并且只有德高望重的长辈能敲”,布依族人对铜鼓的敬畏由此可见一斑。
(图为杨维老师正在向游客们进行铜鼓介绍)
传承之困:口耳相传的脆弱与坚守
谈及传承难题,传承人语气沉重。“由于文字传播受限,铜谱只能靠口口相传,慢慢也就变样了”,他无奈地说,“再加上特殊时期,很多铜鼓被拿去熔铸打造其他器具,现在全县保留下来的老铜鼓也就20多面,太珍贵了。”
“过去‘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也让传承之路更窄,好在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乐队里就有女队员”,他笑着补充,但随即又皱起眉,“可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没时间学,而且这手艺赚不了大钱,光靠情怀很难坚持。”
(图为杨维老师提及铜鼓文化传承的困境)
创新之路:让铜鼓“敲”进新时代
为了让铜鼓文化活下去,杨维和他的队友们想出了不少新招。“我们成立了‘铜鼓神韵乐队’,把铜鼓调融入布依族歌曲,甚至尝试和摇滚结合,比如用铜鼓节奏唱《奢香夫人》。”他兴奋地说,“这几年我们受邀上了非遗春晚,去黔东南村BA中场表演,拍的短视频有几百万播放量,越来越多人知道布依族铜鼓了。”更接地气的是,他把铜鼓搬进了餐馆,“客人吃饭时,我们会敲一段,搞个小仪式,既为客人们祈福,也展示了我们铜鼓文化”,他坦言,“哪怕大家只记住‘布依族有神鼓’,也是一种成功。”
未来之盼:让年轻人听见“老声音”
如今,传承人不仅自己教学生,还在村里开了研学课堂,接待外省来的学生。他眼神坚定,“我常想,要是能有更大的平台让我们传授铜鼓技艺,并且让本民族孩子从小接触,文化就不会断。”
他的家人也全力支持,“我爱人也是布依族,知道这是我们的根。虽然排练、表演会占时间,耽误农活,但她却总说‘该干就得干’”,说到这里,他笑了,“现在政府也支持我们,商演机会多了,虽然赚得不多,但能把铜鼓敲给更多人听,值了!”
(图为杨维老师向我们介绍铜鼓文化传承的创新之路)
铜鼓声在石屋里回荡,既像远古的呼唤,又似新时代的号角。采访结束时,传承人杨维表示“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学,这鼓声就不会停。”他表示,这是他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也是一个布依族儿女对文化最深沉的告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