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学子三下乡:探寻归德剪纸魅力 赓续民间艺术文脉

发布时间:2025-07-17 12: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舒云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沈王惠)7 月 14 日,南宁理工学院 “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14 名成员走进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剪纸传习所,开展 “探寻民间艺术瑰宝、传承文化根脉” 主题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聆听讲解、观摩技艺、动手实践等方式,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归德剪纸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溯源寻根:剪纸纹样里的历史密码

传习所的展厅内,《殷商之源》系列剪纸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归德剪纸传习所传承人冯老师站在作品前,指尖轻触剪纸边缘的镂空纹路,向团队成员讲述这项技艺的历史脉络。

“归德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是老百姓用于节庆装饰的民俗艺术。” 冯老师指着一幅《百福图》解释道,作品中百个 “福” 字以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呈现,刀工起落间的提按顿挫,恰似毛笔在宣纸上的运笔轨迹。“你看这‘福’字的布局,圆形轮廓与方形留白相互映衬,体现的正是‘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这与商丘殷商文化中的虚实之道一脉相承。”

展厅另一侧,《二十四节气》组图引人驻足。春分图中,柳丝以 “游丝刻” 技法剪出 0.1 毫米的纤缕,风过时纹路微微颤动;冬至图里,寒梅采用 “叠剪” 工艺,三层红纸叠加剪出的花瓣层次分明。“老辈人说‘剪纸要就地取材见天地’,” 冯老师指向夏至图中蝉翼的冰裂纹路,“这纹路灵感就来自商丘古城墙的砖缝,是归德剪纸与地域文化的巧妙结合。”

团队成员俯身观察发现,传统作品与当代创新之作在展厅内形成奇妙呼应。一幅融入动漫元素的《哪吒闹海》剪纸中,混天绫的飘带仍延续着 “千刻不落、万剪不断” 的传统技法,让古老手艺与年轻审美完成了一次温柔对话。“这些纹样不只是装饰,更是活着的历史。” 冯老师的话让团队成员对归德剪纸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理解。

(图为冯老师向团队成员解析《殷商之源》剪纸中的文化密码。沈王惠 供图)

妙手裁云:指尖流淌的技艺传承

三楼传习室的木桌上,红纸、剪刀、蜡盘等工具整齐摆放。冯老师取出一把银亮剪刀 —— 这是她从母亲手中接过的传家工具,剪刀边缘因常年使用泛着温润光泽。“归德剪纸讲究‘剪随心动’,心里先有完整图案,剪刀才能‘胸有成竹’。” 她说着,拿起一张大红纸,三指轻捻纸角翻转折叠,数秒内便折出工整的菱形。

剪刀尖轻点纸缘,银亮的剪刃随即在红纸上游走。剪花鸟时,冯老师手腕轻转,剪刀如灵蛇探路,时而急转如骤雨打叶,时而缓行似流水绕石;剪人物时,她沉腕发力,在方寸之间雕琢出细密的衣纹,刀痕深浅变化间,人物神态跃然纸上。“我母亲教我时总说,‘剪花先懂花,剪鸟先识鸟’,得摸透事物的神态,剪出来才鲜活。”

须臾之间,花鸟虫鱼、人物景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团队成员们屏气凝神,目光被这指尖上的乾坤牢牢攫住,沉浸于归德剪纸出神入化的艺术境域,体悟其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真谛。在这一场视觉与艺术交织的盛宴中,团队成员被归德剪纸艺术的无穷魅力深深震撼,仿佛透过这翻飞的纸张,触摸到了历史与艺术交融的温度。

(图为冯老师用铁剪演示归德剪纸技法。段舒云 供图)

青衿继艺:青春剪刀下的喜字新篇

“今天咱们从剪喜字学起,这字看着简单,藏着老辈人对日子的热望。” 冯老师将裁好的大红纸分发给团队成员,示范折纸方法:“沿对角线折两次,记住‘角如规,边似矩’,喜字才能立得周正。” 她拇指按在纸角处,食指沿对角线缓缓划过,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折好的三角形边缘挺括如裁,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剪刀触纸的瞬间,传习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只剩银刃裁纸的 “咔嚓” 声此起彼伏。 剪刀在红纸上重新游走,这次的线条虽仍带着初学的青涩,却已有了几分舒展的意味。冯老师巡回指导着,不时停下来讲解:“这喜字的竖划要像春竹,挺括里得带点韧劲;横划要如扁担,看似平直却藏着弧度。” 她拿起一张折好的纸,用剪刀尖在纸角轻点:“这里是喜字的‘眉眼’,得留足空隙,才显得精神。”

( 图为团队成员在冯老师指导下学习剪纸。沈王惠 供图)

文脉赓续:青春力量为非遗注入新动能

作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归德剪纸在此完成了一场与青年力量的深度对话,彰显出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传承中的蓬勃生命力。此次南宁理工学院 "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 的实践活动,以归德剪纸为切入点,搭建起民间艺术与青年群体的沟通桥梁。通过系统性的技艺体验与文化解读,团队成员深入理解了这项传统技艺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视角。归德剪纸传习所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长期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活化。此次与高校实践团队的互动,不仅拓展了传承路径,更通过青年群体的参与,为古老技艺赋予了当代表达的可能。这种 "传习所 + 高校" 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益探索。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通过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文化魅力,为后续开展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此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民间艺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助力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

(图为团队成员与冯老师合影。段舒云 供图)

归德剪纸的红,是民俗的红,是历史的红,更是传承的红。当青年学子的青春活力遇上古老的民间技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而这对话中流淌的,正是文化根脉绵延不绝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舒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