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大学子川滇边界探寻多民族共生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7 17: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魏蓓琳 李永希 李欣然   阅读 9.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1日至4日,攀枝花学院“石榴籽·古德情”川滇民族文化调研团深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古德村,展开为期四天的沉浸式田野调查。这个聚居着纳西、彝、汉、傈僳、普米五个民族的川滇边界村落,以其鲜活的共同生活实践,成为青年学子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的立体课堂。

走进古德:多民族共生的地理与文化空间

据副乡长王静、党组织副书记李德荣介绍,古德村镶嵌在川滇交界群山中的村落,五个民族在此世代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格局。丰富的民族节日——如彝族火把节、纳西三多节、普米吾昔节等,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增进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

村委干部为团队成员开展村情座谈会。李欣然 供图

历史回响:从生存挣扎到互助共荣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引领下,调研团探访了承载村庄集体记忆的民族示范户。

年逾八旬的普米族老人刘兴珍静坐火塘旁,以平静语调揭开尘封往事:“旧社会给头人干活,玉米粑粑都要锁在柜里怕人偷。”她描述的不仅是资源匮乏的生存困境,更是民族隔阂下邻里为半袋粮食反目的辛酸常态。这一境遇的根本性转折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系统性民族扶持政策的落地。

老人感慨道,正是国家持续提供的优质种子、农具和“十三五”期间精准落实的粮食补贴等政策,让温饱不再是奢望。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精神领域,在党和国家持续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浸润下,“一家有难众人帮”从口号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团队成员聆听88岁的普米族老人讲述珍贵往事。李欣然 供图

与之呼应的是老党员熊永发家的历史图景。这位在党五十年的退役军人,在担任村支书期间,带领各族村民肩挑背扛修筑了第一条通村公路,引种经济作物花椒1350余亩、核桃2500余亩,点亮了全村的夜晚。尤为可贵的是,他卸任后自发担任村务调解员,近十年成功化解土地纠纷、用水矛盾等各类冲突40余起。“修路那会儿,傈僳族兄弟主动守夜看建材,彝族阿妈天天送饭到工地。”熊永发用鲜活案例诠释着互助传统如何消弭隔阂、凝聚人心。

两位长者的生命史,共同拼贴出古德村从物质极度匮乏、人际关系紧张,走向共同富裕与精神深度契合的完整发展脉络,生动映射了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推进“石榴籽”工程、“民族团结我同行”主题活动在基层的扎实成效。正如四川省民宗委负责人强调的,四川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古德村党支部正是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转化为路南社区“我是一颗榴小籽”志愿服务队等成功经验启迪下的、独具边境特色的共融实践。

团队成员协助村民收获核桃。李欣然 供图

土地上的团结经济学:互助网络与共同体构建

调研次日清晨,团队深入古德村现代果蔬产业园参与农事实践。在傈僳族村民的示范下,青年们挥动板锄清除杂草,高原烈日很快浸透衣背。

“锄头要斜45度入土,才能斩断牛筋草根。”彝族老农边纠正动作,边讲述村庄独特的互助机制——去年纳西族村民和国栋建房,汉彝邻居主动停工十天帮工;今年春耕傈僳族家的耕牛生病,普米族立即牵来自家牲口支援。

团队成员于田间为庄稼地除草。李欣然 供图

村主任江美在地头向调研团阐释了古德村互助系统的深层逻辑——它基于土地,编织成一张覆盖全生产周期的协作网络。育苗期各族分享抗病优质种源,灌溉时联合整修维护沟渠,收获季则互换劳力抢收农时。在共同应对干旱、虫害等自然挑战中形成的经验共享与风险共担,使这1350亩花椒园远远超越了经济作物的范畴,成为凝聚民族共识、培育互信的实体空间。

古德村的互助农耕体系,实质上是各民族在长期共生与共同应对生态挑战中形成的“命运协商”机制,是发展人类学“劳动互惠”理论的生动实践。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理性,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关键纽带。如同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汉族教彝族种枇杷”、高丰村的知识共享,古德村的生产知识跨民族传递有效打破了传统社会的信息壁垒,持续生产着宝贵的民族互信社会资本。当纳西族建房获得汉彝邻居鼎力相助、傈僳族春耕得到普米族牲口支援时,物品与劳力的交换已升华为情感联结与责任共担的良性循环,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边疆缩影。

文化展演与情感共同体建构

夜幕降临,篝火在村庄广场腾起烈焰,一场文化的盛宴拉开帷幕。调研团成员换上彝族查尔瓦、纳西七星披肩等民族盛装,融入达体舞的流动圆环。“左脚轻点,右脚踏步,转身要像风拂柳!”普米族舞者边示范边调整队员手势。经过半小时磨合,生硬的步伐逐渐融入欢快节奏,不同民族的舞袖在跃动的火光中交织翻飞。

各民族人民穿戴其特色服饰共舞。李欣然 供图

这场即兴联欢是文化深度交融的微缩景观。队员们换上服饰时,座谈会所学的文化符号意义浮现脑海:彝族查尔瓦不仅是御寒披风,其纹样记载着族群迁徙史诗;纳西七星披肩的圆形银饰,象征“披星戴月”的农耕智慧与自然崇拜。当普米族舞者传授“风拂柳”的韵律时,传递的是一个民族对自然之美的生命诠释。这种“具身化”的文化传输,其感染力远超课堂讲授。当汉族学生用现学的彝语唱起真挚的祝酒歌,当纳西姑娘细心为彝族阿妈整理银饰腰带,舞动的圆圈便成为最生动直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化身。活动高潮迭起,五个民族的村民与学子们手挽手,形成直径十余米的巨大同心圆,跃动的火焰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暖流注入每个参与者心田。篝火熄灭,手机灯光汇成星海,21张灿烂笑容在合影中永恒定格,无声诉说着超越语言藩篱的深刻文化共鸣与情感认同。

青年视角:脚步丈量情谊,思考擘画未来

作为攀枝花学院文学院组建的专业调研团队,成员们始终铭记学院领导在出征仪式上的嘱托:“解码古德村在语言互通、文化互鉴、习俗共融、经济互助方面的成功密码”。四天里,他们践行“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民俗活动沉浸、故事采集”等多维调研方法,不仅积累了逾20小时的珍贵口述史料,更通过身体力行的田间劳作与篝火共舞,获得了对民族情谊最直接的感性认知。

这种“融入式调研”,使青年学子得以窥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的微观肌理。他们既是虚心的文化学习者,倾听长者的历史回响,体验土地的团结力量,感悟歌舞的情感纽带;更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未来的传播者,尝试从政策沿革、经济互动、文化符号、社会资本等多维度,理解“石榴籽”比喻在古德村的生动实践。古德村的经验深刻启示: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根植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奋斗历程,依托于共建共享的经济社会基础,升华于互赏互鉴的文化交流,最终凝结于日常生活中的守望相助与情感交融。调研团的足迹与思考,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来自川滇边地的青春注脚,也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事业,用脚步丈量广袤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情谊,用笔触和行动续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蓓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