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张炅升)“老师,你看我搭的桥可以装好多东西!”“下一年你们还要来,再来教我们!”近日,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的马踏镇中心小学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微芒筑梦实践队以“土木本色”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科学科普,体育美育,为当地适龄儿童精心准备数十门特色课程,开展了微芒筑梦夏令营。
图为微芒筑梦夏令营开营师生合照
结构科普,用土木本色绘出科学道路
微芒筑梦实践队锚定往期实践中捕捉到的乡村儿童科学启蒙需求,将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转化为生动的科普资源:以桥梁、建筑等工程元素为蓝本,打磨出一套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结构科学课程体系。
《识土认木》听队员讲“不同材料怎么撑起房子”;《身边的结构》展示多种结构,结合当地建筑结构特征发现梁与柱的魅力;《搭建小型水塔》里,用纸张、木棍、胶水等材料组装的简易装置,让“水塔如何高耸入云”的工程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而《一张纸如何撑起小石头》则更像场奇妙实验——孩子们发挥着奇思妙想,折着、卷着、叠着,将平平无奇的纸片在手中变成能承重的“小支架”。
实践队员化身“工程启蒙导师”,在教室支起 “迷你工地”:带着孩子们用木棍搭起“桥梁”,用纸张造出 “水塔”,边操作边讲解 “横梁要平、立柱要稳” 的简单力学。当孩子不断在自己搭的倍力桥模型叠加重量,在小组协作完成的水塔模型上堆叠课本,那些在实践中迸发的惊叹与追问,正是建筑科学的种子破土的声音—— 不仅锻炼了动手协作能力,更让“工程师”这个词,从模糊的概念变成了“我也能试试”的具体向往。
图为《搭建小型水塔》教学场景
图为《搭建小型水塔》模型承重性能检验
五育并举,用多维课程助力孩童成长
建筑科普之余,实践队还结合五育概念,结合艺术畅想、健康体育、传统文化、科学探索等角度准备了课程:《小学美育》课程孩子们画笔铅笔描绘出心中的每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吉他音乐》课程队员指尖翻飞弹出的和弦,跑调的童声与清脆的琴声交织成动人旋律,到《京剧脸谱》课程用千人千面的脸谱面具鼓励孩童大胆发挥想象力,再到《神奇的酸碱反应》课程中用简单实验,点燃孩童科学探索欲望……
从美育课程的艺术畅想到体育课程的团队协作,从自然科学科普的简单实验到京剧脸谱的脸谱绘制,多维课程体系如春雨般浸润孩童成长。“让课程既有广度,更有扎根大地的深度。”其课程的精密设置藏着五育并举的生长力量。
图为《趣味剪纸》课程教学
图为《吉他音乐》课程教学
图为《京剧脸谱》绘制脸谱成果展示
深入访谈,多维度调研当地教育现状
夏令营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时,实践队调研组同步启动三维调研体系,对当地教育生态展开深度扫描。
在马踏镇中心小学的会议室里,调研队员与校领导围坐长桌前,细致记录“教学倦怠”、“教师断层”等相关问题现状;联系村委会后,队员们跟着村支书穿行在乡间小径,叩开十余户农家院门,在乡野小屋的屋檐下倾听家长、孩童们的真实心声,探究家庭及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课程不仅要播撒知识种子,更要带着土木人特有的严谨态度,丈量基层教育的真实温差。”实践队指导老师唐熙在座谈会中谈到,此次调研既为短期支教提供精准靶向,更旨在为破解珠三角外围县域基础教育共性难题积累一手素材。
图为马踏镇中心小学校长吴汉
图为微芒筑梦实践队成员及指导老师
图为实践队跟随村支书家访现场
活动结束后,马踏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盼着“常来常往”。本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读懂了基层教育者扎根乡土的坚守,更让马踏镇中心小学触摸到高校实践力量的蓬勃脉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炅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