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月5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君子德道"实践队走进番禺区大龙街,开展为期8天的"君子德道·少儿国学"夏令营系列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国学体验课堂,更深入岭南地区孔子后裔重要聚居地开展文化调研,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创新传承:让国学"活"起来
"君子德道"实践队联合大龙街团工委、城市花园居委开展国学公益夏令营,创新设计"国学+"体验课程,重点打造“行走的国学课堂”,于7月6日在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健步行"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 120 余名亲子家庭与志愿者参与,大家沿着绿意盎然的林间步道前行,在3公里徒步过程中穿插着诗词接龙、植物面具制作、投壶、蹴鞠等游戏打卡互动环节。这种将体育健身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新颖形式,让国学教育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健步行进行中
国学古诗词接龙游戏
植物面具打卡
传统投壶游戏
深耕内容:让经典"动"起来
夏令营以《弟子规》为核心教材,通过《弟子规》经典诵读,创新采用"情景剧+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故事讲解、现场演绎"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中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等深入理解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涵。课堂还特别设置了传统礼仪教学环节,孩子们身着汉服,学习揖礼、问候礼等传统礼仪,并在结营仪式时大方展示传统服饰的风采与魅力,让文化自信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
《弟子规》国学课堂
拜孔礼
传统服饰秀
丰富体验:让文化"趣"起来
夏令营课程精心设计了多项非遗体验项目:在二十四节气泥塑课堂上,孩子们用双手塑造出四季更迭的物候变化;在油纸伞DIY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传统图案跃然伞面;在《中华孝道》手势舞教学中,孩子们用整齐的动作诠释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二十四节气课堂讲授
二十四节气泥塑画
油纸伞制作
传统服饰+非遗文化油纸伞
延伸实践:让美德"行"起来
为促进学以致用,夏令营特别推出"君子日行一善"21天打卡计划,推动孝道文化从课堂向家庭延伸。孩子们回家后通过为父母做家务、感恩他人、做微善事等实际行动践行德孝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参加活动后变得更加懂事,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温馨。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的设计,有效强化了教育效果,也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良性循环。
日行一善行动卡
家庭劳动打卡
感恩父母:我想对你说
家长代表分享感悟
儒学寻踪:让传承"实"起来
实践队深入番禺区大龙村、诜敦村等孔子后裔聚居地,开展文化寻根,解码岭南儒学基因。通过走访阙里南宗祠(明永乐年间建)、孔尚书祠(清代建)、天南圣裔祠(元代建)等承载丰富儒学文化的历史文物建筑,详细了解岭南儒家文化发展史;通过访谈乡贤、收集族谱梳理出岭南地区独特的儒学传承脉络。调研发现,延续至今的“祭孔大典”、"开笔礼"、“醒狮巡游”等传统民俗活动,村里随处可见的儒家文化、文明家风等宣传栏,显示儒家"仁礼"思想已通过口传身教、物化载体、行为规范等途径,深度嵌入村民日常生活;村里也一直在挖掘儒家文化精髓,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大龙村调研、访谈
诜敦村调研
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青春践行者,"君子德道"实践队积极探索"高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新模式。未来将持续依托省级品牌社区教育学习平台、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将国学教育融入"百千万工程",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活起来,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在乡村振兴中结出果,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