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郭姿彤 报道)为增强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于7月15日走进天门市干驿小学暑期课堂,开展以“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生态安全课。课程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地球生态的现状,掌握日常环保技能,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推动生态保护从小抓起奠定基础。
▲图为志愿者为学生们播放引入视频
课程以“地球的美丽与脆弱”为切入点,志愿者借助PPT展示热带雨林的生机、极地冰川的纯净等地球美景,同时呈现森林退化、海洋污染、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通过对比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志愿者用通俗语言讲解“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强调保护环境并非遥不可及的大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责任,自然引出“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环保理念,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愿。
▲图为志愿者请学生上台领读
在“日常环保行动”环节,志愿者系统讲解了青少年可践行的环保行为:从节约用水、按需取用、循环利用水资源,到垃圾分类时准确区分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从不随意采摘植物、不伤害动物,到减少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用品;从短途选择步行或骑行,到提醒家人绿色出行。每个要点都结合生活场景说明意义,比如“少用一个塑料袋,能减少土壤污染”,让孩子们明白微小行动的累积价值,树立“环保无小事”的意识。
▲图为学生作品展示
▲图为学生作品展示
除此外课程还设计了“变废为宝”实践环节,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动手能力。志愿者示范如何将废弃篮球涂上红黑颜料,改造成栩栩如生的“小瓢虫”装饰品;用废旧报纸折叠成纸鹤、花朵等摆件,展示垃圾的二次利用价值。随后带领孩子们动手实践:有的专注地给“篮球瓢虫”描边,有的认真学习报纸折叠技巧,在创作中理解“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培养节约与创新意识,让环保从理念转化为具体技能。
▲图为学生们正在听讲
活动最后以“垃圾分类实践”收尾。志愿者先讲解垃圾分类的标准与方法,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区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类别。随后组织模拟分类活动,将提前准备的废纸、塑料瓶、果皮等道具分发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投入对应垃圾桶。过程中,志愿者及时纠正错误分类,强化“分类投放”的操作记忆。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掌握了实用的环保技能,为日常践行垃圾分类打下基础。
此次生态安全课通过认知、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递进设计,让孩子们既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又学会了可操作的环保行动。记者采访到志愿服务团的吴玉,她表示:“生态保护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这堂课不仅是教方法,更想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守护家园’的种子。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此类课程,深化青少年对生态安全的认知,助力培养‘绿色生活倡导者’和‘生态守护者’,共同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姿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