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育梦 双凡花开支教团在双凡村解码农耕智慧

发布时间:2025-07-16 16: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盛龙   阅读 2.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4日上午9点,雨后的攸县双凡村四处透着明丽的生机。一场别开生面的 “田间课堂” 在此展开——中南大学麓凡支教团的老师们既要跟着村民亲自体验作物的耕种,也要学习鸡养殖的门道,在泥土与鸡鸣声中读懂农耕文明的现代传承。

日头正烈,随着大家的到来,姜田里热闹起来了。“姜种要选带‘芽眼’的块茎,埋的时候芽朝上,间距得留够30公分,不然长不开。” 刘阿姨指着他们开出的小沟,大家蹲在她脚边,观察着姜田的细节,对农业种植稍有了解的童翼行同学额头渗着汗:“课本里说生姜是无性繁殖,今天才知道选种要看‘芽眼饱满度’,刘阿姨还说要选去年的‘窖藏姜’,出芽率更高。”​

学习了理论知识,终于到上手挖小黄姜了,大家跟着刘阿姨 “顺藤摸根”,藏在土里的小黄姜裹着泥团露出头,土黄色的表皮带着细密纹路。“不能用蛮力拔,会断!” 刘阿姨用小锄头轻轻剥离泥土,完整的姜块上还带着须根,小刘老师也拿着小锄头试了试,说:“这力度比实验室用移液枪难掌握多了!”

  田埂边的作物也成了 “活教材”。在村民们的一一介绍下,成员们集齐了暑期湖南作物大全。带着满满的收获,支教团成员们带着孩子们一同去了解鸡养殖的门道。午后的阳光漫过山间的坡地,老师们和孩子们跟着阿甘走进这片散养地,看土鸡们在草丛里蹦跳,在田埂上踱步,偶尔扑棱着翅膀飞上矮矮的灌木。阿甘说:“散养的鸡不用天天喂,让它们自己找食更健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补充:“下雨前鸡会躲进石洞里,晴天爱趴在晒暖的石板上,下蛋总藏在草丛里得慢慢找。”成员们听着这些细碎的观察,忽然懂得:这些在田野里长大的孩子,与土地有与生俱来的联结,他们早已用脚步和目光,读懂了生活与自然的联系。

日头偏西时,乡间的光影渐渐软下来,孩子们便开始了“抓鸡游戏”。有的猫腰追着鸡群在草丛里穿梭,惊得鸡扑棱翅膀带起阵阵尘土;有的绕到鸡身后突然出手,攥住鸡腿时被扑腾的翅膀溅了满身泥点;还有几个围着雏鸡慢慢挪步,学着母鸡叫把小家伙拢进掌心。他们将抓住的鸡装进篮子垒起来,看着高高叠起的成果,孩子们的笑声在草地上回荡,混着泥土的气息,成了这个田间课堂最生动的回响。

风里的热气慢慢退了,水渠里映着晚霞,支教团成员们领着孩子们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远处传来归巢的鸡鸣,田间的姜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农耕文化与青春力量的相遇。记得有位同学说:“这片土地教会我们的,比课本厚多了。”

这次的“田间课堂”虽说只是支教生活中短短一天的时光,但给支教团成员们带去的,远远超乎想象。他们不仅了解了具体的养殖和耕种技能,更是加深了与这片土地的联系,懂得了乡村振兴真正传承的内核所在。中南大学麓凡支教团的成员们在这个七月,在蒸腾着暑气的田野里,触摸湘中大地的脉搏。也许他们现在才真正懂得,农业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更重要的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

撰文 | 蔡盛龙 苏馨煜

图片 | 骆一鹤

审核 | 张洪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盛龙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