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槐乡耕语·沈丘新程录”社会实践团走进沈丘县丰产河村,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工学结合”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宝贵经历。
上午,实践团成员在生产负责人的引领下,踏入了忙碌而有序的矿用装备加工车间。车间内,大型金属结构件焊接的火花四溅,精密数控机床加工的精准运作,高效热处理的严谨流程以及严格质检的细致入微,每一个环节都展现着现代工业制造的魅力。轰鸣的机器声,仿佛是工业进步的交响曲,飞溅的焊花则是其中跳跃的音符,而精密的控制系统则如同大脑,指挥着这一切有序进行。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对矿用装备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复杂制造链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积极与技术人员、操作工人交流互动。他们围绕设备原理、材料性能、工艺难点以及行业趋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提问与探讨。工人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们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学子。队员小张感慨道:“以前只是在课本上学习理论知识,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制造过程,才真正明白‘大国重器’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心血,这种严谨的质量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
午后,实践团来到了生机勃勃的农田。队员们放下手中的书本和图纸,拿起农具,在村民的耐心指导下,亲身投入到农活劳作中。俯身除草时,队员们感受到杂草的顽强和土地的坚韧;挥镰收割时,他们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参与灌溉时,他们领悟到水资源的珍贵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体验采摘时,他们品尝到新鲜果实的甜美和劳动的成果。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脚,双手也在劳作中磨出了印记,但这些都成为了他们最珍贵的回忆。
队员纷纷感慨以前对‘粒粒皆辛苦’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解,今天真正干了农活才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农民们太不容易了。通过与村民的共同劳作和深入交流,队员们不仅学到了基础的农业知识,如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等,更深刻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农民朴实坚韧的品质。这份“接地气”的实践,让长期在实验室和课堂中学习的学子们,真切地拉近了与土地的距离,也对乡村振兴一线的实际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此次实践活动是红色材料之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河南理工大学落实“思政+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从工业制造的车间到农业生产的田野,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的脚踏实地和躬身实践。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车间里学到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在农田里体会到的“脚踏实地”的品质带回校园,转化为刻苦学习、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他们立志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炜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