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徐行 甘良群)2025年7月5日至9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沃野寻光溯农脉,棚海弄潮兴寿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7人,深入“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开展为期5天的现代农业科技调研。此次实践旨在聚焦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体验、专家访谈等形式,全方位探索寿光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创新实践,为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积累一手资料。
首站探访:三元朱村的智能温室大棚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被誉为“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的三元朱村。在孙家集街道主任韩晓静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田埂走进第五代智能温室大棚,棚内郁郁葱葱的蔬菜长势喜人,与棚外的炎热形成鲜明对比。“从1989年第一代简易竹木结构大棚,到如今的全自动智能温室,我们用30多年时间完成了五次技术迭代,实现电脑自动调控。”韩晓静抬手示意队员们看向大棚顶部,“你们看这些白色圆点,都是高精度智能传感器,能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再通过控制系统自动调节卷帘、通风和灌溉设备。”
团队成员井湘湘凑近传感器仔细观察后,轻声向同伴解释:“这些传感器的核心芯片应该采用了低功耗设计,毕竟大棚内需要长期稳定运行。”她指着连接传感器的线路补充道,“信号传输用的可能是LoRa技术,适合这种大范围低速率的数据传输场景。”韩晓静听到后赞许地点头:“现在的智能大棚,光传感器就有20多种,确实离不开你们专业的技术支持。”
科技博览:数字农业的创新应用
次日下午,团队来到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馆继续探索数字农业的创新应用。4号馆的“植物工厂”展区内,无土栽培的生菜、小白菜等在多层立体栽培架上生长,红蓝配比的LED光源替代了自然光,根系浸泡在透明营养液中清晰可见。“这些LED灯的光谱是专门为植物光合作用设计的,能耗只有传统白炽灯的三分之一。”展馆讲解员介绍道。团队成员宋沅泰现场检测发现,光源设备的功率控制精度达专业级水平。
在5号馆的“云农场”演示区,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手机APP,屏幕上立即显示出10公里外多个大棚的实时画面。“点击这个按钮,就能远程启动大棚的补光系统;滑动这个滑块,可以调节滴灌的水量和频率。”工作人员边操作边说,“去年有位种植户在外地看病,就是通过这个系统管理了5个大棚,丝毫没影响收成。”队长徐行在笔记本上记录:“从指令发出到设备启动,平均0.8秒,比我们预想的更稳定。这些展品让我们看到了微电子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图为团队参观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馆。卢振华 供图
稻田镇实践:数智农业基地的精准管控
7月7日清晨,团队前往稻田镇中农化顺数智农业基地。刚到基地门口,就看到数十个连栋大棚整齐排列,棚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基地经理潘鹏指着大棚外的气象站说:“这个七要素气象站每1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系统会结合这些数据自动调整大棚内的环境参数。”他通过手机现场演示了智能控制系统:点击手机上的“卷帘”图标,大棚顶部的保温被便缓缓收起;切换到“施肥”界面,滴灌系统立即按照预设配方输送水肥。团队成员宋沅泰亲自操作后发现,系统响应时间不到1秒,稳定性远超预期。
图为潘鹏向团队成员演示智能控制系统。卢振华 供图。
“我们最关心的是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团队成员井湘湘提出疑问。潘鹏带领大家来到控制机房,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解释:“通信模块采用了跳频技术,能避开周边的电磁干扰;数据传输前会进行加密,防止被恶意篡改。”团队成员孙熙雯还注意到,系统的备用电源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循环寿命长,适合农业场景的长期使用。”
田柳镇见闻:电商直播驱动产销闭环
当天下午,田柳镇富硒数字农业产业园的电商直播基地里热闹非凡。隋家兴主任带领团队参观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在电商直播基地,队员们目睹了“田间直达餐桌”的实时交易。主播正拿着检测仪向镜头展示蔬菜的硒含量:“家人们看清楚了,每公斤硒含量达到0.15毫克,是普通蔬菜的5倍!”镜头另一侧,打包工人根据订单信息,将刚从大棚采摘的蔬菜分装、贴单,快递车就在门外等候。“从采摘到发货,最快2小时就能完成,江浙沪地区明天就能收到。这种产销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更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产业园主任隋家兴介绍道。队员们看到,直播间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订单量、发货地分布等数据,这些数据与大棚的种植计划系统相连,形成了“以销定产”的闭环。
图为田柳镇富硒数字农业产业园“爱心助农”直播活动现场。卢振华 供图
座谈交流:高校智力赋能乡村振兴
7月8日上午,团队与寿光团市委举行座谈会。双方围绕"高校智力资源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展开热烈讨论。团市委副书记提出:“现在的智慧农业设备,有些操作界面太复杂,老年人用起来不方便,希望高校能帮忙优化。”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成员回应:“我们可以结合人机交互课程的知识,设计更简洁的操作逻辑,后续可以开展专项合作。”双方还就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
图为团队与寿光团市委举行座谈会现场。卢振华 供图
公益科普:技术普及的温情实践
下午团队成员走访蒲公英公益服务中心了解当地如何通过科普教育推动农业技术普及。志愿者正在为种植户举办智能手机应用培训。“这个APP怎么看大棚的历史数据?”一位大爷举手提问,志愿者立即上前手把手教学。团队成员徐行发现,培训材料上的操作步骤都配有手绘插图,“这种可视化设计很实用,值得我们在技术推广中借鉴。”
成果梳理:科技重塑农业的启示
此次调研以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等形式呈现成果,聚焦科技如何重塑传统农业。实践期间,队员们每天晚上都会召开总结会,整理当天的观察笔记和采访录音。井湘湘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传感器的草图,宋沅泰则记录了10多组设备运行参数,徐行负责梳理不同技术的应用场景。“寿光把‘土大棚’变成‘数据工厂’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徐行在总结会上说,“回去后,我们要把这些案例整理成技术分析报告,或许能为农业数字化提供一些新思路。”
据悉,此次实践的成果将以纪录片和调研报告形式呈现,拟通过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网、校团委公众号等平台推广,助力寿光农业现代化经验的传播。(供稿:徐行 甘良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