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刘淦、朱少帅、陈艺青)以 “绣”为纽,绽放新章。7月13号,湖北工业大学“绣韵红安·青春护航”实践团队深入黄冈市红安县,以传承红安刺绣文化,开展了一场“学习+体验+传承”活动。从参观非遗刺绣文化馆到亲身体验,从学习刺绣文化到给孩子们授课,志愿者用青春力量让红安刺绣“融”进非遗传承里。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长江的文化基因。面对红安刺绣人才断层,湖工大团队致力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生态保护的“文化使者”,继续传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主旋律”。
图为志愿者一同参观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合照 沉浸式学习是传承的第一步。实践团队在红安绣活省级非遗传承人刘珊的详细讲解中,深入了解了红安绣活。在展馆内,刘珊老师边展示边讲解针脚结构、绣活图案、手法寓意:“牡丹象征富贵,莲蓬寓意多子,鱼跃龙门代表进取……每一针一线都蕴含着祝福。”刘珊老师向我们展示融入了现代生活美学的文创产品,以及在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或工作坊等。志愿者们在感受红安绣活魅力的同时,也意识到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
图为志愿者在刘珊老师的介绍下认真学习非遗绣活历史
图为刘珊老师在向志愿者介绍红安绣活的文创产品
带着“如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追问,志愿者们走进了红安绣活传习馆。“穿针引线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 领取材料包后,志愿者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实践:从设计图案到绣绷,从选线到刺绣。"必须沉下心,抛开杂念,感受每一次针刺的深浅。"有志愿者感慨道。正如传承人刘珊所说:"善刺绣者必善绘画",这一个下午的实践让志愿者们领悟到,刺绣不仅是技法,更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的再创作,需懂画、悟美,方能施针运线。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寿仙老师为志愿者们教授绣活技巧
图为志愿者在体验红安非遗刺绣
在体验结束后,为了让非遗绣活涌入新鲜血脉,志愿者们又走进红安县陶家田村,以红安绣活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非遗实践课,让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志愿者通过展示红安绣活传习所的精美作品,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特色。在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亲手体验穿针引线,触摸绣品实物,近距离感受红安绣活“一针一线”的独特魅力。一位小朋友望着绣有“福”字的作品感叹道:“姐姐,这个福字看上去好难绣啊!”稚嫩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统技艺的惊叹与好奇。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教讲授红安绣活的故事 图为孩子们积极回答志愿者问题
活动尾声,志愿者分享了红安绣活传承人刘珊老师的寄语:“传统不是继承的,而是创造的。”以此激励孩子们不仅要了解非遗文化,更要勇于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儿童的课余生活,更为红安绣活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图为志愿者们在红安绣活传习馆的合影
一针一线,绣出的是青春的担当;一景一物,守护的是长江非遗的脉动。湖北工业大学“绣韵红安·青春护航”实践团队的这场旅程,不仅是对红安绣活技艺的沉浸式学习,更是一次将文化传承与长江非遗保护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团队将“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与非遗传承、长江非遗保护更紧密地结合,以艺术为桥,以行动为歌,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蓬勃生长,让长江大保护的壮丽诗篇在青春力量下铺展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飞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