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易蕊)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非遗进社区”等一系列课程,7月7日志愿服务队在武汉市长江新区青龙社区开启“七彩假期·暑期爱心托管班”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围绕扎染、纸鸢、生肖、汉字、泥塑、油纸伞、文化遗产七大板块,开设了“青蓝染韵”、“纸鸢蹁跹”、“字载千秋”、“面塑生趣”、“竹纸流芳”、“文化盛宴”等特色课程。这不仅为少年儿童提供了融学于趣的非遗文化感悟平台,而且帮助孩子们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暑期生活。
巧手扎染生肖图,传统技艺新玩法
7月7日,志愿服务队队员艾年瑶以"青蓝染韵"为主题开展非遗扎染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扎染作品、播放白族染坊动画短片,生动讲解扎染工艺与文化内涵。在互动提问环节后,志愿者组织同学们动手体验扎染制作,将非遗传承融入实践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学习兴趣。
7月9日,志愿服务队队员郭雅迪、冯睿以"十二生肖"文化为主题,通过动画视频导入,带领孩子们开展纸盘生肖创作实践。孩子们专注地剪贴彩纸并精心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生肖形象——剪出小老虎灵动的耳朵、尾巴,粘贴炯炯有神的眼睛,成功完成了多样的生肖纸盘作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手工实践,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让抽象的生肖符号变得可触可感。
油纸伞下放纸鸢,非遗双绝共翩跹
7月8日,“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联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大手拉小手” 共赴武汉市长江新区同舟中心关爱困境儿童实践队,在武汉市青龙社区共同开展 “纸鸢飞舞・非遗润童心” 特色课堂。活动以《村居》古诗意境视频开篇,带领困境儿童走进"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传统民俗场景。随后,在"小手创未来"实践环节,孩子们充分发挥创意,在空白纸鸢上绘制多样的非遗纹样、吉祥图案和自然意象,通过古今交融的互动体验,让非遗文化在童真创意中焕发新生。
7月14日,志愿服务队队员何佳慧以"竹纸流芳"为主题,通过水墨动画短片生动展现了从春秋"亭伞"传说到《天工开物》72道工序的非遗技艺。在引导孩子们思考油纸伞文化内涵后,何佳慧组织孩子们在种子纸上绘制图案、粘贴伞状贴纸,将美好祈愿融入创作。孩子们用画笔表达梦想与祝福,让非遗技艺承载童真想象。
汉字变形泥塑乐,捏出文化新趣味
7月10日,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张雪茗通过“魔法汉字”“看图补笔画”“甲骨文猜字”“成语猜猜猜”四个趣味环节,带领孩子们探索汉字奥秘。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拆解笔画、观察甲骨文形态、联想成语故事,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文化感知力,也深刻体会到汉字的结构美与历史内涵。游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悟汉字魅力,传承文化智慧。
7月11日,在志愿服务队队员龚琪的细致讲解和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传承人”,通过揉、捏、压等手法,将多彩黏土转化为生动的文化符号。龚琪耐心示范,带领孩子们制作了象征希望的向日葵、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以及蓝白相间的海浪纹样。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发挥想象力,既感受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文化寓意的理解。
童心守护文化宝,争当传承小先锋
7月15日,在文化盛宴特色课程中,志愿服务队队员艾年瑶运用一段各工艺混剪视频唤起孩子们的记忆,同时,她回顾并总结了孩子们已体验的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其间,为考验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程度,志愿服务队队长张若恒以“击鼓传花”的形式,通过气球的传递,随机抽取十位小朋友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孩子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欢乐与掌声此起彼伏。最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协作绘画中进入尾声,孩子们开心地分享自己的作品,志愿者们也为每个孩子准备了手写卡片,在收到专属卡片后,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深耕浸润结硕果,七彩假期谱新篇。据悉,本次“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在长江新区青龙社区共开展22节包括非遗文化、安全教育、童声嘹亮等各类特色课程,注重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的全方面发展。总而言之,本次“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参与青龙社区暑期爱心托管班是赓续非遗文化,培育时代新芽的生动实践。这个夏天,爱与梦想在成长中启航,非遗文韵在孩子们心中萌发蓬勃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