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张子松) 2025年7月,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走进神农架林区,以三场特色生命教育课程为载体,将课堂搬进自然,让知识融入实践,为山区儿童搭建起探索生命奥秘、亲近自然生态的桥梁。从解码蚕与绿豆的生长规律,到为植物制作“专属身份证”,再到自制无毒驱蚊水,系列活动以科学为基、以实践为径,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尊重生命、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理念的种子。
一、解码生命规律,读懂生长庄严
7月13日,神农架的晨光里,“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的首堂生命教育课正式开讲。以“生命的科学密码”为主题,志愿者们先通过一组生动的图片——无翼鸟的奇特形态、大马士革山羊的独特样貌、木油桐的绚烂花朵,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多样性。“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生物!”孩子们的惊叹,成为探索的起点。
随后,课堂聚焦蚕宝宝与绿豆这两种贴近生活的生命载体。志愿者细致讲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仅是观察生命成长的绝佳样本,其蚕丝更有重要医用价值;而绿豆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从泡水一夜到移入水培环境,再到根系舒展、叶片繁茂,每一步都是生命对环境的呼应。
▲图为志愿者展示蚕宝宝
“我养过蚕,它蜕皮的时候一动不动,像睡着了一样!”一位小朋友的分享引发共鸣,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志愿者顺势引导:“人类用科学知识照顾蚕宝宝、培育绿豆,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而它们按自己的节奏生长,正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为让认知落地,志愿者为每位孩子分发了蚕卵和绿豆,鼓励他们记录生长日记。“看着它们长大,就知道为什么繁衍是物种存续的根啦!”孩子们捧着“小生命”,眼神里满是期待。
▲图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二、探索植物智慧,连接人与自然
7月15日,新华镇的课堂里,30名孩子化身“植物小侦探”,参与“制作植物标识牌”活动。这堂以“解锁植物专属身份证”为主题的课程,让孩子们在科普与实践中读懂植物的“语言”。
志愿者先通过课件系统讲解植物知识:紫薇花期长达3个月,有“百日红”之称,花色紫红、粉红、白色皆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象征“官运亨通”;竹子茎干分节、四季常绿,代表着高洁与坚韧;垂柳枝条随风摇曳,常寄托离别相思之情……当讲到遇水变透明的山荷叶时,科普视频里花朵从白色变为晶莹剔透的画面,让孩子们惊呼连连:“太神奇了!植物还有这样的魔法?”
▲图为志愿者讲解植物分类知识
实践环节中,空白挂牌成了孩子们的“画布”。他们分组合作,认真书写植物名称、标注生长特点——“垂柳:喜湿,叶子细长,寓意离别不舍”“竹子:喜光,象征坚韧”,有的还画上简单的枝叶图案。带着亲手制作的“身份证”,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走进附近广场,寻找对应的植物挂上标识牌。“老师,这片叶子正面深绿、背面浅绿,是因为光照吗?”“这朵花的香味能吸引蜜蜂吗?”孩子们的问题不断,志愿者耐心解答,让自然认知在互动中悄然深化。当看到自己制作的标识牌在枝头“站岗”,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对自然的亲近。
▲图为师生在广场挂植物标识牌
三、践行绿色理念,传递防护智慧
7月16日,针对林区夏季蚊虫多、儿童对化学驱蚊产品敏感的问题,志愿服务队带来“自制无毒驱蚊水”活动,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实用技能教学。
“为什么有的人总被蚊子咬?”志愿者的提问拉开活动序幕。她通过图文解析:蚊子靠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定位,新陈代谢快的孩子易成目标,深色衣物也更招蚊。接着,她介绍了天然驱蚊“利器”:艾草的挥发油能驱避蚊虫;薄荷揉搓后涂抹皮肤,薄荷醇可干扰蚊子嗅觉;金银花不仅能缓解叮咬红肿,还是天然“安全卫士”。“但要注意,它和剧毒断肠草长得像,辨清植物才能保证安全。”志愿者的提醒让孩子们学会了“谨慎”。
▲图为志愿者讲解材料的功效
实操时,孩子们按比例将艾草、薄荷、金银花浸泡、过滤,亲手制作驱蚊水。“原来不是杀死蚊子,而是靠气味干扰蚊子!”一位孩子恍然大悟。志愿者补充:“天然驱蚊水时效短,气味散了要补喷,但对小朋友和宠物更友好。”活动尾声,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方法教给家人,让绿色防护走进家庭。
▲图为学生制作驱蚊水
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服务队的特色生命教育课堂,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将科学知识、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具体知识,更让他们懂得:生命有其规律,需心怀敬畏;自然充满智慧,要主动探索;与自然相处,当秉持绿色理念。正如那些被分发的蚕卵、绿豆,被挂上枝头的标识牌,被带回家的驱蚊水,生命教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相信这份对生命的好奇、对自然的热爱,终将生长为守护自然的力量,让神农架的绿意更浓,让生命的奇迹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