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炜茵)在肇庆市广宁县潭布镇,一个仅有28户102人的小村庄——田垌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LT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探访此地,解码“强村公司”助力农房风貌提升的创新实践,见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下的乡村蝶变。
农房焕新颜,风貌展新姿
踏入田垌村,LT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们的目光很快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曾经18间裸露的“赤膊房”如今披上了崭新的真石漆外墙,浓郁的岭南风情扑面而来。从墙体处理到门窗保护,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既提升了房屋的美观性,又确保了实用性。村民们自豪地说:“房子“穿衣戴帽”,咱们脸上也有光!”与此同时,420平方米的村道硬底化工程已顺利完成,250平方米的清拆区域即将变身为公共空间,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模式创新降支出,精准投入建实绩
田垌村的蜕变,源于当地独具匠心的农房风貌提升模式。由潭布镇14个村全程主导,采用“强村公司+外地专业人士+本地乡村工匠+农户”的协作机制。这一模式摒弃了传统政府代建的繁琐流程,省去了设计、招投标、监理等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财政支出。此外,“7+3”奖补模式的推行,既缓解了财政压力,又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实现了“微投入成就大改变”的目标。
就业增收惠民生,集体村民双获利
田垌村的公示栏上,一组数据格外醒目:村民主动拆除泥砖房和乱搭建6处,腾出1035平方米土地作为公共区域,并自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项目开展期间,本地12名工匠与6名外地技术指导共同参与,带动18人就业,让传统技艺在实干中传承。强村公司通过创新管理条例,形成了“村民增收、集体壮大、环境提升”的良性循环。
微改模式深推广,经验辐射共振兴
漫步村中,老石磨改造的花台、旧菜缸垒砌的景观墙、本地石料铺就的休闲小径,无不彰显着田垌村的“乡土智慧”。村边2000平方米的闲置地正在打造为村庄公园和绿美亭园,巷道硬化、巷灯安装、停车场规划等“微改造”项目也在同步推进。村主任表示:“咱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用老物件做文章,既节约成本,又保留乡愁。”
田垌村的实践生动证明:乡村振兴并非依赖盲目投入,而是通过激活内生动力、创新治理模式、凝聚社会共识来实现的系统工程。从一间房的改造到一条路的铺设,从一片绿地的规划到整个村庄的蝶变,田垌村用“强村公司”这把钥匙,打开了降本、增效、共富的乡村振兴之门。这里的经验证明,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应以群众为真正的主角,让他们成为受益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撰文 | 陈炜茵
图片 | LT乡村振兴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