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域文化传播,传承千年文化薪火——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实践队深耕宜宾文化沃土助力地域瑰宝焕新彩

发布时间:2025-07-17 00: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佳霖   阅读 3.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宜宾7月17日讯(通讯员 倪琬青 谢琦鑫)7月15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文化探索的热忱,踏上了以“探寻文化脉络,搭建传播桥梁”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当日,他们深入宜宾竹文化公园,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探寻传播路径,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工作积蓄力量。

团队成员与公园管理人员交流

清晨的阳光刚洒满宿舍地板,队员们便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起床整理行装。出发前队伍召开安全会议,强调注意事项,在物资准备环节,大家分工协作,对相机、记录本、录音设备、简易急救包等物资逐一清点检查,小到一个镜头盖的位置、一页笔记本的空白,都经过细致确认,确保实践过程中万无一失。队长魏聖杰在动员会上的话语仍萦绕在队员耳边:“咱们不是去走马观花,而是要去挖掘那些能触动人心的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番话让队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此次实践的意义,也点燃了大家深入探索的斗志。

实践队前往竹文化公园。一踏入公园,满眼的翠竹便让人眼前一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瞬间让人感受到竹文化的清新与雅致。队员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考察组的队员深入竹林深处,观察不同品种竹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它们的生长周期与用途,探寻竹子在宜宾人生活中的历史印记,梳理着竹文化与当地民生的紧密联系;联络组则与公园管理人员展开交流,详细询问公园定期举办的竹文化活动形式、参与度以及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难点与需求;记录组则用镜头定格下翠竹挺拔的身姿,以及那些蕴含着巧思的竹制景观,手中的笔也在不停记录着与竹文化相关的各类信息。

团队成员帮助竹文化公园工人搬运竹子

在公园深处,一座精致的竹编亭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座亭子通体由竹材编织而成,结构精巧,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堪称一件艺术品。队员们围着竹编亭仔细观察,不时与公园工作人员交流。它不仅展现了宜宾竹编技艺的高超水准,更凝聚着宜宾人民对竹文化的热爱与世代传承的坚守,成为队员们当天收获的一大文化“宝藏”。

宜宾竹文化公园竹建筑内部

队员们根据竹子有关的竹编竹簧文化,对于学校的文化传播活动进行相关的设计与畅想,为活动提供更多可行方案。以“竹簧纹样再创作”为核心,邀请宜宾非遗竹簧匠人进校园,带同学们体验从竹簧剥离到简易雕刻的全过程。延续“候鸟计划”的“三下乡”模式,组织同学与宜宾竹簧工坊开展联动,让文化传播从校园延伸到地域。

团队成员在竹文化公园合影

此次竹文化公园之行,“候鸟计划”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了竹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更精准捕捉到了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播的文化元素。队员们表示,接下来将对当天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发现的问题与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文化传播方案。明日,他们将继续在宜宾的文化沃土上探索前行,用青春力量助力这些地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撰文 | 倪琬青 何佳霖

图片 | 唐圣君 伍映芸

一审 | 谢琦鑫

二审 | 肖茹月

三审 | 何佳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