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艺术职业学院“乐”动乐昌社会实践队 | 敲渔鼓说唱,续非遗新章

发布时间:2025-07-17 01: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志颖   阅读 57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乐”动乐昌社会实践队 | 敲渔鼓说唱,续非遗新章

乐”动乐昌,扬帆起航

为积极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广东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乐”动乐昌实践队化身“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专业艺术力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7月7日,在乐昌市文化馆支持下,实践队走进三溪镇,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漁鼓说唱传承人邝云才,深挖本土文化宝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创新路径。

溯源寻根,感悟非遗底蕴

传承人深入介绍,渔鼓说唱起源于唐代道情说唱,历经岁月沉淀后与当地语言深度交融,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三溪渔鼓”。

作为传统社会的信息载体,它蕴含着深厚文化价值与生存智慧——表演者凭一人、一鼓、一板便能演绎世间百态,过去堪称走街串巷的“活报纸”,承载着珍贵的社区记忆与民间智慧。传承人特别强调,其艺术精髓在于“一口唱尽百味”,这对表演者的嗓音控制、鼓点节奏把控提出极高要求,唯有精准配合、严丝合缝,才能展现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渔鼓说唱)

亲身体验,感受技艺之艰

渔鼓是这门曲艺的核心乐器,以毛竹为筒、兽皮蒙面,音色醇厚中透着清亮。表演时,非遗传承人怀抱三尺渔鼓,左手夹击简板,右手敲拨鼓面,节奏铿锵分明;说唱结合的渔鼓调多为七字句式,通俗晓畅,问答唱和间将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近百首传统曲目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曲桥段与社会轶闻娓娓道来,尽展韵味。

队员们尝试敲击时,看似简单的节奏却难以掌握,经过一番努力学习,最终也掌握了一些技巧。传承人示范的鼓点尤为精彩,时而激昂如奔马踏原,时而轻柔如细雨润田,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所在。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非遗乐器渔鼓)

跨界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面对这份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传统,有作曲特长的队员提出了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想法:“我们计划收集好这些宝贵的渔鼓韵律素材,回去后尝试探索用渔鼓独特的韵律来创作或演绎现代曲调的可能性。” 这一着眼于未来的创新构想得到了传承人的高度认可与热切期待。他鼓励道:“年轻人有新想法好!老祖宗的东西也要跟着时代走才活得下去。”

这次交流让实践队员们豁然开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保存,更需要基于对其精髓的深刻理解,融入时代语境、拥抱创新发展的思路,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走访非遗传承人收录渔鼓说唱)

深化认知,明确行动方向

此次深度探访,“乐”动乐昌实践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渔鼓说唱的非遗素材,也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需兼顾精神内核与创新表达。作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们将发挥音乐专业优势,以调研成果为基础,协助编写渔鼓说唱教材、创编现代融合曲目,并探索其在乡村美育、文旅推广中的创新应用。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耕,以艺术之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三溪渔鼓等非遗瑰宝实现创造性转化,为乐昌乃至广东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通讯员:梁志颖

百千万突击队乐动乐昌实践队(供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志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