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李炜茵 邹金伶) 南宁理工学院“龙跃炮龙”调研实践团奔赴南宁市宾阳县民间炮龙协会,开启对国家级非遗——宾阳炮龙节的深度探访。
实践团成员走进炮龙制作工坊,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人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的制作全过程,从龙头扎制的弧度把控到龙身糊纸的厚薄均匀,每一道工序都让成员们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妙。随后,在文化展厅内,泛黄的老照片与珍贵影像资料串联起炮龙节从明清至今的发展脉络,协会负责人详细讲述了“舞炮龙”习俗中“炸龙越凶、福气越旺”的民俗寓意,让成员们对“祈福纳祥”的精神内核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调研期间,实践团与协会负责人围绕“非遗年轻化传承”主题开展座谈会。会上,成员们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提出通过短视频记录炮龙制作细节等建议,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民间炮龙协会内色彩斑斓的炮龙龙头与龙身陈列场景。冼雯婷 供图
走进协会的制作工坊,竹篾在传承人手中经裁切、弯曲、绑扎,逐渐勾勒出炮龙的骨架轮廓,彩纸则按照“红为吉、黄为贵”的传统配色,被细致地糊在骨架上。实践团成员围站在工作台旁,认真记录“扎龙头需七根主篾支撑气势,糊龙身要三层纸张防潮耐用”的技艺口诀,并不时提问请教竹篾选材标准等制作炮龙技巧。传承人还现场演示了龙须的扎制方法,用细麻绳将彩绸捆扎成束,再以特定角度固定在龙头两侧,动作娴熟利落。
图为实践团成员围观传承人扎制炮龙龙头,学习传统技艺 。冼雯婷 供图 文化展厅内,一面照片墙格外醒目。从黑白影像中解放初期的简朴炮龙,到彩色照片里现代装饰华丽的龙身,直观展现了炮龙造型的演变。协会负责人指着一张1985年的炮龙节照片介绍:“那时的炮龙多为素色,全靠舞龙人的气势撑场,现在虽然装饰丰富了,但‘人龙共舞、鞭炮齐鸣’的热闹劲儿一点没变。”成员们还看到了珍藏的老龙袍碎片、传统锣鼓乐器等实物,通过近距离的触摸与观察,进一步感受炮龙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图为协会负责人向实践团讲解炮龙节历史照片,回溯民俗传承 。邹金伶 供图
座谈会上,协会会长提到当前炮龙传承面临的困境:“年轻人对耗时费力的传统制作兴趣不高,更倾向于购买机器生产的简化龙具。”实践团成员就如何让传统炮龙走进年轻群体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图为实践团与协会负责人围坐交流,探讨炮龙文化创新传承路径 。冼雯婷 供图 此次宾阳民间炮龙协会之行,让实践团成员不仅掌握了炮龙制作的具体技艺细节,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匠人精神与文化责任,以青春力量助力这一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炮龙协会合照。冼雯婷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