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探寻“歙县:‘一条鱼’游出 的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16 2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文琦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赋能机制,7月8日至 12 日,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 “歙县:‘一条鱼’游出的乡村振兴路” 实践队奔赴安徽黄山市歙县,以 “非遗鱼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为核心,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非遗制作体验等方式,触摸鱼灯非遗的脉搏,探寻其激活乡村的深层密码,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图为队员合影 

渔梁灯火:古坝映照的传承之光

团队首站来到渔梁坝鱼灯非遗馆,针对渔梁鱼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与非遗传承人徐继丽展开采访。渔梁鱼灯,诞生与徽商远行、船运兴衰血脉相连,是徽州人闯荡天下又魂牵故园的具象表达。徐继丽不仅介绍渔梁鱼灯独特形制与舞法,更坦言传承路上的喜忧:一面是国家支持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春风吹拂,一面是青年传承人稀缺、传承资金不足的重重挑战。

当晚,团队观赏徐继丽团队鱼灯表演。当烟花映照鱼灯腾跃,队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种历经沧桑却依然蓬勃的文化生命。这份生命力,正是乡村振兴最可依托的深厚根基。

图为徐继丽向队员介绍渔梁鱼灯

瞻淇探秘:古村深巷中的鱼跃新章

次日,实践队转赴瞻淇村。在老书记汪文华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瞻淇村徽州古建天心堂、九世同堂等。雕梁画栋间,精妙布局里,孕育瞻淇鱼灯的深厚人文底蕴扑面而来。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鱼灯之魂,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历史肌理。

图为汪书记带领团队参观瞻淇古建

调研完瞻淇鱼灯的孕育沃土后,团队采访了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他细述扎灯舞灯的艰辛与坚守,更分享了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让古老鱼灯“游”向更广阔世界的创新尝试。老技艺与新媒介的碰撞,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针对瞻淇村当今乡村经济发展道路,团队与村庄整村运营负责人丹裕的座谈。丹裕向队员描述了瞻淇村利用鱼灯带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以鱼灯为撬动流量的核心支点,激活沉睡的古建与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强大识别度和衍生能力的本土IP,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鱼灯只是起点,文化资源才是取之不尽的富矿。” 丹裕强调。

图为与村庄运营人谈话讨论

指尖传承:竹篾间的温度与挑战

为更深入了解鱼灯工艺,团队来到瞻淇鱼灯体验馆,传承人汪卓荤的指导下,队员们从扎骨架开始,亲历鱼灯诞生的步骤。从柔韧竹篾在巧手中扎制骨架,到素布精心蒙覆其上,再到一笔一画赋予灵动的图案与色彩,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难以言传的匠心与汗水。队员们加深了对非遗鱼灯的认识——这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无数个日夜勤学苦练的成果。

图为传承人指导队员制作鱼灯

书记蓝图:点亮现实,照亮未来

行程尾声,团队与瞻淇村现任书记汪義华展开座谈。队员们在对话中了解到:基础设施的薄弱、游客承载能力的不足,是美好愿景落地的现实阻碍。汪书记向队员阐述具体的提升路径:改善交通住宿条件,优化导览服务体系,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对于鱼灯非遗的未来,他思路清晰:坚守其文化内核与手工精髓,同时大胆探索创新表达与应用场景,让鱼灯文化真正转化为驱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照亮村民共同富裕的前路。

图为汪汪義华书记与队员谈话 高若愚摄

鱼跃龙门: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此次“三下乡”实践,队员们多维度梳理了瞻淇村以鱼灯非遗为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其核心密码在于敏锐地抓住了“鱼灯”这一独特的文化标识所释放的巨大吸引力,并以此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条——从非遗展示、深度体验到文创衍生、文旅融合,将文化“流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增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瞻淇模式”。为同类型非遗传承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案例。

通讯员 段子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文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