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脉薪火”实践团赴歙县富堨村开展古法木榨油非遗文化考察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6 2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路宜贤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路宜贤)7月6日上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脉薪火”实践团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富堨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当地非遗木榨油坊,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交流研讨,探寻古法榨油的工艺精髓,了解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非遗油坊,感受匠心传承

清晨,实践团成员抵达富堨村古法木榨油坊,在油厂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之旅。木榨油技艺历史悠久,以纯手工操作、低温压榨著称,保留了油籽的天然营养与香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对传统木榨技艺进行拍摄后播放,全面介绍了歙县富堨镇富堨村亚忠油坊油榨土菜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木榨油的晒籽工序。孙锦文 供图

走进油坊,浓郁的油香扑面而来,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晒场、碾磨区、蒸炒区及木榨区。负责人介绍,木榨油的制作需经历选料、晒籽、碾粉、蒸炒、包饼、压榨、沉淀等十余道工序,全程依赖匠人的经验与技艺。在晒场,成员们观察工人翻晒油籽,了解原料筛选的重要性;在贮藏油库,大家近距离接触成品油,感受传统工艺的纯粹与匠心。

体验古法技艺,领悟工匠精神

为深入理解木榨油的制作流程,实践团成员在工人指导下尝试了关键工序。在碾磨区,石碾将油籽碾成粉末,感受传统工具的厚重与效率;在蒸炒环节,了解控制火候与湿度的技巧;最令人震撼的是木榨环节——团队成员在熟练工人的指导下,亲自推动撞锤,撞击木楔,通过物理挤压使油脂渗出。沉重的木槌、飞溅的油花、工人的号子声,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千锤百炼出真油”的艰辛与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尝试推动撞锤进行榨油。孙锦文 供图

“看似简单的撞锤动作,需要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道,“每一滴油都凝聚着匠人数十年的经验积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医学人学习。”

对话非遗传承,探索创新发展

活动最后,实践团与油厂管理者围绕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展开交流。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木榨油坊利用线上模式吸引关注,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但仍面临机械化冲击、人才断层等挑战。对此,团队提出建议:一是结合中医药文化,挖掘木榨油的健康价值,打造特色品牌;二是开发研学课程,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三是利用新媒体传播非遗故事,增强社会关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油厂负责人进行交流。程瑶 供图

“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守正创新。”实践团成员周同学表示,“作为医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匠人精神,更应思考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始终重视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本次三下乡活动以非遗为载体,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中医药文化与非遗保护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路宜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