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蓝色篮球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兰州理工大学心语心愿志愿服务队策划的"水火箭探秘之旅"活动,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发射水火箭,体验物理科学的魅力。这场持续3小时的沉浸式科普活动,不仅打破了声音的壁垒,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图 1实践队员准备场地与道具 供图贾铭萱
当塑料瓶变身"小火箭":从原理到实践的启蒙
清晨9点,志愿者们早早来到现场布置器材。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饮料瓶、PVC板材等材料变废为宝,制作成色彩鲜艳的水火箭教具。"这是尾翼,能保持飞行稳定;这个打气阀相当于火箭的发动机。"志愿者小李用手语配合图示,向围坐成圈的孩子们讲解伯努利原理。阳光下的透明箭体折射出彩虹光斑,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
活动中最受欢迎的环节当属分组制作。五年级的小林在志愿者指导下,将蓝色尾翼用胶带仔细粘贴在1.5升的塑料瓶上。他用手语比划着:"原来火箭飞起来是靠水和空气'打架'(反作用力),太神奇了!"据活动负责人王老师介绍,这些特制教具都经过安全测试,瓶体厚度是普通饮料瓶的2倍,确保孩子们在探索中零风险。
图 2实践队员为特殊学生讲解水火箭构造 供图贾铭萱
发射时刻:欢呼在指尖绽放
"5、4、3、2、1——发射!"随着志愿者夸张的倒计时手势,身着粉白条纹衫的小婷用力踩下气泵。只听"嗖"的一声,注水三分之一的火箭拖着银亮水雾直冲云霄,在20米高空划出完美抛物线。场边顿时"掌声"雷动——孩子们用力挥舞双臂,这是听障小朋友特有的热情表达。七年级的明明兴奋地拉住志愿者,指着天空反复比划"像真正的长征火箭"。
图 3实践队员与学生们共同进行活动 供图贾铭萱
活动现场设置了趣味竞赛环节。通过调整水量、发射角度等变量,孩子们分组挑战"最远飞行""最美轨迹"等目标。令人惊喜的是,由三位女生组成的"彩虹小队"凭借85.3米的成绩打破志愿者保持的示范记录。她们的指导老师张女士眼含泪光表示:"这些孩子平时因沟通障碍容易自卑,但今天他们在科学世界里找到了平等竞技的快乐。"
红马甲与无声世界的对话
活动尾声出现了暖心一幕:几位孩子自发用刚学会的物理知识,用手语向志愿者解释"为什么斜着发射飞得更远"。市科协刘主任感慨道:"这正实现了我们'反哺式科普'的理念——当特殊儿童能自信地传授知识,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参与活动的兰州理工大学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特殊教育形式,通过直观的动手实践让听障儿童理解科学原理,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促进社会融合,搭建起普通志愿者与特殊学生平等交流的桥梁,同时也培养了综合能力,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听障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科普公平,探索出适合特殊群体的科学教育模式。活动不仅播撒了科学种子,更彰显了教育公平与社会温度,这或许就是对"融合教育"最动人的诠释——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本就该并肩同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殷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