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织就古今脉络,算法解码非遗密码。7 月 16 日,天津大学初识象牙塔实践队在山西潞城中学开设的 “非遗 + 大学专业” 融合课程首日成功举办。这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高中生们在科技的世界里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搭建起一座独特的桥梁。
▲图为初识象牙塔队员王馨琪讲解C++编程语言
“编程语言竟能与非遗文化碰撞出如此奇妙的火花!” 在计算机编程课上,当实践队队员王馨琪以八角秋千踏板数量类比数据类型、用贾村赛社仪式流程阐释程序控制结构时,同学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实践队员们巧妙地将 C++ 编程语言与非遗元素相融合,把抽象的编程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场景。他们将头文件形象地比作 “具备输入输出功能的工具箱”,将输出操作类比为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唱出台词”,让同学们轻松理解程序与用户交互的原理;以赛社活动中 “依据天气选择祭祀场地” 的场景讲解条件语句,使程序根据不同条件执行相应操作的逻辑变得清晰易懂。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助学生们修改代码中的错误
课程后期,实践队员引导同学们借助手机编译工具展开实战演练,通过编写代码判断 “八角秋千传承年限”,将课堂所学的编程知识与非遗元素紧密结合。从基础概念到实际操作,同学们在非遗案例的辅助下逐步掌握 C++ 基础语法。
▲图为同学们亲手编写的第一个代码
原本晦涩的代码知识变得直观可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实战结束后,王馨琪展示的复杂代码运行成果,将影视作品中的动态图像变为现实,引发同学们阵阵赞叹。
▲图为实践队队员段誉龙讲解计算机视觉识别潞城上党落子中脸谱的原理
另一堂计算机视觉课上,非遗脸谱成为独特的 “教学载体”。实践队队员段誉龙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戏剧脸谱文化,细致演示如何将脸谱的色彩、纹样等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信息。当屏幕上的算法精准识别出脸谱对应的角色及文化寓意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带领同学们一同调节视觉参数
同学们在调整识别参数的过程中,亲眼见证系统从 “误判” 到 “精准匹配” 的转变,不仅掌握了基础的识别原理,更对脸谱中蕴含的文化密码有了深刻理解,让非遗脸谱在他们心中从单纯的装饰升华为承载历史故事的文化符号。
“将非遗融入计算机课程,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借助技术为理解传统文化开辟新视角。” 实践队队长杨博表示。从用代码逻辑解构非遗仪式流程,到通过视觉算法探索脸谱美学,同学们在实践中既提升了计算机技能,又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这种 “科技 + 非遗” 的融合模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以年轻化的方式走进学生心中,为非遗传承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撰文 | 毛贵悦 彭竹薇 邢文婷 段誉龙 杨博
图片 | 郝翊然 邱赛西 柴睿 刘珂豪
审核 | 张文卓 杨博 范芯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