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学子走进遵义三线博物馆:在历史与非遗中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25-07-16 22: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祺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蒋祺、王娇) 7月15日,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赴贵州遵义“长征医影路,仁心映赤途”实践团队联合川北医学院“艺动青春”美育工作室走进遵义三线博物馆,在探寻三线建设历史足迹的同时,体验扎染与竹编等非遗技艺,通过“历史学习+非遗实践”的方式,深化对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理解,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图为筑梦团成员与博物馆负责人合照 张丹 摄

触摸三线历史,感悟奋斗初心

遵义三线博物馆坐落于原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旧址,斑驳的厂房砖墙与机器齿轮,无声诉说着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团队成员在沿着“战略决策—建设历程—辉煌成就—精神传承”的脉络,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历史学习。

“这张泛黄的火车票,记录着1965年上海技术工人奔赴遵义的历程;这台老旧的机床,曾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军用通讯设备……”在“激情岁月”展厅,一件件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还原了三线建设者们“一把铁锹、一顶帐篷”扎根大山的场景。当看到建设者们在零下几度的寒冬里,用冻裂的双手浇筑厂房地基的照片时,队员们动容地说:“他们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工业建设奉献青春,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我们医学生追求的‘医者仁心’有着共通的内核。”

在“薪火相传”展厅,成员们了解到,曾经的三线工厂如今已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企业,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仍在激励着新一代遵义人。团队指导老师在交流中说:“三线建设者用青春诠释了‘为国担当’,作为医学学子,我们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将来用专业能力守护人民健康。”

▲图为筑梦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参观博物馆 张丹 摄


体验非遗技艺,传承匠心文脉

走出博物馆,团队来到非遗体验区,在当地手艺人的指导下,体验扎染与竹编技艺,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匠心精神。扎染环节中,蓝白两色的棉布在同学们手中几经折叠、捆绑、染色,逐渐晕染出独特的花纹。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方巾晾晒在院子里,蓝白花纹在阳光下格外清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竹编体验则考验着大家的耐心与协作。纤细的竹条在手中穿梭游走,时而交叉,时而缠绕,逐渐成型为一个个小巧的竹篮。手艺人告诉大家:“竹编要‘刚柔并济’,就像做人做事,既要有原则,也要懂变通。”

三线建设者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了工业建设的奇迹,非遗手艺人用持之以恒的坚守传承了古老的文脉,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更要学会静下心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细作,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此次活动,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团队成员在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与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中,深刻领悟了“奉献”与“坚守”的时代意义。团队将把此次活动中的所学所悟,巧妙融入以后的生活中,在开展健康科普、基层义诊时,不仅传递专业的医学知识,更传承红色基因与匠心精神,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最为绚丽的花朵

▲图为筑梦团成员体验扎染 张丹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