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李美宣、黄颖、罗项智子、孙成燕) 粉墙黛瓦间,烟火升腾处。午后三时的双塔市集,老字号糕团铺升腾的雾气裹着糯米清香,与隔壁精品咖啡的醇香在空气中交织。作为苏州古城烟火与文化交融的独特地标,双塔市集汇聚着老苏州的味觉记忆与新市井的活力脉动。
7月7日,苏州城市学院“守味探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这座见证苏州“烟火气”与“文艺范”奇妙共生的地标里再度启程,走进双塔市集,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政策蓝图带入市井烟火,解锁苏州非遗美食传承新图景,让古老“苏味”在现代市集里寻得新共鸣。
团队双塔市集调研场景。吴清熔供图
市集寻踪,聆听非遗食味心声
踏入双塔市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迅速融入这热闹场域,两两分组开启调研。在冒着热气的梅花糕摊位前,成员笑着与摊主交流:“您做梅花糕这么多年,觉得传统的豆沙馅和现在流行的新口味,哪种更能让这门手艺传下去呀?”面对提问,摊主边翻动着铁模里的梅花糕边说:“老手艺的精髓不能变,比如面糊的比例、烘烤的火候,但馅料得跟着年轻人的口味走,不然咋吸引他们来了解这老味道呢!”
有市民在填写问卷时坦言:“双塔市集的这些非遗美食,是苏州的活名片,得守着老根,也得开出新花。”这些来自市井的声音,为调研攒足一手素材,也让成员们清晰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时代脉搏 —— 传统不能丢,创新不能停。
成员与经营者交谈。林渝斐供图
交流碰撞,洞察传承创新方向
与市集商户、非遗从业者的对话,成为调研的深度切口。在裕永胜烧麦店,店主一边麻利地包着烧麦一边说:“这烧麦的皮要擀得薄如纸,肉馅要选新鲜的,这些老规矩不能变。可现在成本涨了,年轻人又喜欢新鲜事物,得琢磨着怎么让这老味道被更多人知道、喜欢。” 一旁顾客说到:“可以借市集的人气,打造‘非遗美食体验日’。”这番话,瞬间点燃成员们关于非遗活化利用的思考。想要苏州非遗美食更好的传承,就要守好 “老味道” 根基,更要蹚出 “新玩法” 路径,让古老技艺在现代消费里站稳脚跟。
从梅花糕摊位前对手工技艺的坚守,到裕永胜烧麦店里对皮薄馅鲜的执着;从老客满蛋饼摊在传统基础上对口味的创新尝试,到苏式绿豆汤摊位前对传统配料与新搭配的探讨,成员们用问卷与访谈,编织出大众对非遗美食的期待网。
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李美宣供图
宣传推广,传递苏味文化温度
调研路上,实践团成员同步发放苏州非遗美食宣传册,册中罗列着苏州非遗美食的名称及推荐去处,用简洁文字与图片勾勒出“苏味”非遗的轮廓。在市集休息区,老人接过宣传册,戴上老花镜慢慢浏览,轻声念叨:“这些都是苏州的老味道,能一直传下去就好。”
宣传册传递的不仅是美食信息,更是文化的引线。让非遗走近大众,既需要扎实的技艺根基,也需要精准的传播引导。这份从市井中涌来的关注,化作团队继续前行的力量,更让“苏味”非遗的传承火种,在市集烟火里越燃越旺。
此次双塔市集调研,是“守味探新”团队以青春践行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从街头聆听市井心声时的专注,到宣传传递文化温度时的热忱,成员们用脚步在青石板路上刻下传承的印记,以行动在烟火市集里破译非遗的密码。这趟旅程,团队成员在与摊主的攀谈中,他们读懂了“守味”二字里藏着的岁月坚守;在与食客的交流中,他们触碰到“探新”背后的时代期盼。每一份问卷都是一次对话,每一次访谈都是一场修行,每一页宣传册都是一份担当。
展望前路,这支青春队伍将带着市集的人间烟火继续前行。相信当青春力量与非遗魅力深度交融,定能让“苏味”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永远热气腾腾、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成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