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中的活态传承——苏城院学子探寻非遗美食发展之道

发布时间:2025-07-06 13: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凯丽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欧阳凯丽)姑苏城,水巷幽,吴侬软语间,一碗苏式汤面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蕾记忆与城市文脉。这不仅是一道风味小吃,更是江南文化中精致、考究生活哲学的生动载体。如何让这份源于历史的“江南味道”在现代都市中焕发新生?

7月3日,苏州城市学院“守味探新”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这份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思考,走进了苏州老字号裕面堂,开启了一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深度探寻之旅。

实践团活动合影。吴清熔 供图

市井烟火处,倾听时代回响

实践团的首站,并未直入店堂,而是选择融入裕面堂所在的传统美食街区,于市井烟火气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倾听来自街坊邻里与八方食客的真实声音。团队成员们漫步于青石板路,与往来人群亲切交谈。一份份问卷,不仅记录下公众对非遗面食的认知与偏好,更描摹出一幅当代消费观念与传统手艺碰撞的生动图景。关于“非遗如何‘圈粉’年轻人”“传统匠心应如何价值回归”等问题的探讨,为实践团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民意素材。

团队成员与周边居民交谈。许轶 供图

围炉共话,碰撞守正创新之思

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裕面堂内举行。这既是一次简单的交流,更是一场关于非遗文化“守正”与“创新”的思想碰撞。姑苏区金阊街道社会事业处负责人出席活动,高度评价了此次调研活动对于挖掘与活化地方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并表示街道将持续作为坚实后盾,助力区域内的非遗品牌绽放光彩。

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副教授张宇则从学术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非遗技艺的保护、产业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之间的内在逻辑,他勉励青年学子们:“要用脚步丈量姑苏大地,用心感受文化脉搏,将所见所闻转化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智慧与方案。”

裕面堂负责人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当代“守艺人”,更向实践团娓娓道来品牌背后的匠心与坚守。从一碗汤头的严苛吊制,到每一把面条的精妙火候,他分享的不仅是制作工艺,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敬业精神与文化自觉。他坦言,在坚守“老味道”这口“根”的同时,更要敏锐捕捉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之“变”,在环境、服务乃至数字时代的营销叙事上不断精进,这正是老字号穿越时间周期的不二法门。

在互动环节,青年学子们的热情与思考被彻底点燃。“如何用年轻人的语境,讲述一碗面的故事?”“大学生社群如何成为非遗传播的‘扩音器’?”……一个个充满时代感的问题,展现了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负责人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一作答,其“技艺为本,口碑为王,创新为翼”的观点,令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张教授与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分享经验。吴清熔 供图

深入一线,解码非遗传承密码

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化身“一日观察员”,与裕面堂的顾客及一线员工展开了近距离访谈。从食客口中对菜品“原汁原味”的称赞,到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推广传统技艺所遇困惑的分享,这些鲜活的片段共同拼凑出非遗美食在传承之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让即将成文的调研报告更富现实温度与实践价值。

团队成员对一线员工开展近距离访谈。周彦希 供图

一碗面,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一次探访,播下了传承与创新的种子。非遗美食,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慰藉人心的温暖记忆。本次“守味探新”实践团的裕面堂之行,既是一次向江南匠心精神的深刻致敬,更是一次以青春之力探索非遗现代化路径的生动实践。未来,这群青年学子将继续以他们的视野与智慧,为苏州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让更多人品味到这碗“苏式面”背后深厚的江南文化韵味,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凯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