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日讯(通讯员 杨锦)7月1日,江西农业大学实践团抵达江西省万年县,在这个地如其名的古老小城,开启了以万年稻为纽带的探索之旅。团队先后探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探寻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走访江西贡米集团,了解万年贡米的现状与产业现代化转型。实践团以万年县为基点展开实地观察,追溯古老稻作文明的历史脉络,探寻现代米业发展新机,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吊桶环遗址:万年稻作源头的见证
实践团在万年县博物馆荣誉馆长王炳万先生的专业讲解下,深入万年县吊桶环遗址,梳理世界稻作文明的发展脉络。在王馆长的引导下,队员们凝神观察揭示世界稻作起源的层层土层剖面,这无间断的“大地档案”凝固着不同时代的生活印记,串联起人类从蛮荒走向农耕的壮阔史诗,将水稻驯化史实证推至12000年前。参观过程中,王馆长向队员们介绍了考古工作中的“1×1挖掘法”和“干中学”精神,让大家对考古背后的严谨精神肃然起敬,遗址的每一处历史印记都深刻诠释了守护历史根基的价值与不易。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收获颇丰,既惊叹于先民驯化水稻的非凡智慧,更深切认识到我国农业根基的厚重。站在被誉为万年稻源的土壤之上,队员们深感肩上背负的责任,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使命在此刻碰撞,如何将这份古老的稻作遗产转化为现代富民产业,是队员们将深刻且长久思考的命题。
▲图为实践团参观万年县吊桶环遗址
仙人洞遗址:触摸岩壁,对话远古智慧
带着对吊桶环遗址的所闻所感,实践团来到另一处稻作文明的陈迹--仙人洞遗址。在这里,实践团亲身感受了洞穴恒温舒适的环境,细致观察洞穴内复杂的层位剖面和堆积物,触摸先民聚落生活的历史印记,深刻感知先民对地势、水源、光照的精妙考量所体现的生存智慧,前人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其历史留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行不仅是一次对远古聚居地的探访,更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人类驯化水稻这一伟大创举对文明演进的重大意义,为后续的走访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参观万年县仙人洞遗址
江西贡米集团:稻香绵延,青春激荡创新潮
在江西贡米集团文化展示中心,实践团深入探访千年贡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队员们实地观摩了全自动生产线,从稻谷智能色选、负压风选分级、变频碾米锁鲜到精准计量包装的全程数字化管控,各环节协调有序,展现了科技对贡米品质的精准提升。此外,包装精美的贡米产品,更引发了团队对品牌价值塑造的深入思考,团队围绕“如何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科技为贡米带来的品质提升与价值飞跃”这一问题交流想法,并结合自身农业发展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积极建言:利用电商平台打造VR探访生产线、溯源直播等沉浸式购物体验;串联仙人洞、吊桶环等万年稻作文化资源,开发“稻作文明研学游”线路,让游客亲身感受“一粒米,万年史”的文化底蕴,推动古老稻作遗产向现代富民产业转化。
▲图为实践团参观贡米集团文化展示中心
实践凝思:根植沃土,知行致远
从吊桶环的万年土层到仙人洞的古老石壁,再到贡米集团的科技赋能,每一处都意义非凡,每一步都受益匪浅。在这场震撼心灵的洗礼中,实践团完成了与万年稻作文明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不可替代的瑰宝与精神根脉,唯有用心守护与智慧活化,方能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同时,万年贡米的成功实践生动而有力地印证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与品牌文化的有力支撑。此行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并非割裂,而是融合,两者相互滋养、融合共生,共同为构筑乡村振兴基业提供独特魅力和持久动力。
“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万年县乡村振兴工作既向下深扎,守护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根魂;也向上生长,拥抱时代的活力与创新的浪潮。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团成员也应学习“万年精神”,将所见所思所悟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用知识、热情和创造力,为万年乃至更广阔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兴旺贡献力量。这趟三下乡之旅,是对古老文明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扎根大地的青春实践,青年学生们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答卷。(撰稿:杨锦 图片:刘卓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