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李梓硕 孙大正 卢文丽)7月3日,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带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正式开启锦文创探访、共织计划解码与推普赋能行之旅。这支由南理学子组成的队伍,在出发前已系统梳理壮锦千年发展脉络、推普课程等准备,晨光初现时,团队自南宁市武鸣区启程,沿着邕江支流向南宁市宾阳县进发。
青春赋能非遗:宾阳壮锦调研中的创意碰撞与实践探索
团队队长李梓硕完成与宾州古城负责人的深度对接后,旋即转战壮锦文创馆展开系统性调研。面对馆内陈列的文创精品,调研组以“观察-追问-共创”三位一体模式展开沉浸式探究:指尖轻抚壮锦手提包时,成员们以专业视角探询"天然纤维与新型材质的配比改良工艺";驻足领带纹样展区,则细致记录"传统万字纹如何通过几何重构实现现代审美适配",更现场与工艺师即兴构思"校园主题壮锦书签"的跨界设计方案,将单向参观转化为双向创意孵化场。
穿行于古城街巷,团队对壮锦装饰墙展开全要素采集,通过高精度摄影与纹样解构,系统梳理“非遗纹样生活化转译案例库”。午间休整时段,调研组在本土特色榨粉店开启“移动智库”模式,结合实地见闻碰撞出“短视频纹样解密计划”“高校设计工坊联名开发”等可落地的活化方案。
午后转战宾阳壮锦馆的颠簸路途中,成员们仍保持研究状态:透过老织机锈蚀零件解构工艺传承密码,从潮玩文创的纹样创新中提炼"传统基因×现代设计"的融合范式。这场跨越物理空间与认知维度的调研,通过细节考古、跨界对话、方案迭代,生动诠释了青年力量如何以“解构者-建构者-传播者”的三重身份,深度参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创新。
图为成员们用手抚摸宾州古城的壮锦文创。李梓硕 供图
壮锦织就帮扶网:宾阳“共织计划”解锁非遗传承的民生温度
在宾阳壮锦馆,成员们的目光被“共织计划”展板与残障织女的织锦场景紧紧拽住。不再是走马观花看展,大家主动对照展板内容,探寻残障群体织锦就业的“帮扶密码”。队长李梓硕指着展板上“针对残障人士、农村脱贫户定制技能培训”,成员们凑到织机旁发现“共织计划”为腿部不便的学员调低了5厘米的踏板、给视力障碍的学员增设了经线放大刻度,这些细节与展板里“适配辅助工具”一一对应。有人翻开调研本追问工作人员:“培训后残障学员收入真能稳定吗?”当得到“学员们月均增收超2000元,已有320名残障、脱贫人员参与”的答复,团队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用壮锦技艺搭建的“造血”帮扶网——从展板上的计划文字,到织女指尖的经纬穿梭,非遗真正成为了托举弱势群体的民生力量。
图为宾阳壮锦馆内的共织计划项目内容展示版。李梓硕 供图
壮锦与普通话共织帮扶网:宾阳“共织计划”的双向奔赴
在宾阳壮锦馆,成员们观察织机旁不同方言区的残障织女。当看到因方言差异,织女们交流“经线怎么调整张力”、“起花针法咋变化”时,词不达意的小尴尬,“推广普通话能成为沟通桥梁!”的想法瞬间冒头。说干就干!成员们当即行动,把整理“织锦术语普通话对照手册”,变成一场场“现学现教”的小课堂。围在织机旁,他们握着残障织女的手,边教织“万字纹”,边用普通话重复讲解:“这是‘经线’(指着对应部件),要这样调整……” 成员们遇到方言里独特的织锦叫法,就耐心对应:“您说的‘经纱’,普通话叫‘经线’,这样记,以后和设计师、客户交流更方便哟!” 织女们从起初的羞涩,到慢慢跟着学说普通话术语,织锦车间里,交织着丝线的梭响与普通话的声波。当团队了解到“320名残障、脱贫人员通过共织计划实现年均增收2.8万元”的数据时,更深切体会到:普通话在这里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现代市场的金钥匙。它让织女们能精准理解“将壮锦纹样3D建模成潮玩皮肤”的创新指令,也能在未来的直播镜头前,用标准语言讲述“一根丝线如何串联六个家庭”的共富故事。
这场调研,彻底跳出参观式记录。成员们从发现方言沟通痛点,到主动教普通话、整理术语手册,让非遗传承、社会帮扶与普通话推广紧紧交织。壮锦经纬织进帮扶温暖,普通话传递技艺光芒,青春力量在这双向赋能里,稳稳扎根非遗活化与语言共融的实践沃土,让“共织计划”不仅织就民生希望,更织出文化传承与语言相通的美好图景。
图为团队在宾阳壮锦馆的合照。李梓硕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大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