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传薪火,助贷筑梦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07-16 22: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秀文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杨晓华 陈秀文) 七月流火,却挡不住一份温暖的传递。岭南师范学院“岭航物研”突击队于7月5日至7月15日踏足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用十天的时间,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种子播撒进这片土地——从问卷调研到入户宣讲,从线下咨询到线上传播,每一步都藏着“不让一个梦想掉队”的执着。

图为“岭航物研”突击队与指导老师曾思境合影留念

一纸问卷,摸清需求的温度

抵达莲洲镇当日,调研组成员即完成线上问卷筹备工作,联合莲洲镇文化站负责人李楷锋及当地村民,向全镇群众转发推广。与此同时,调研组于7月5日至7月7日开展入户问卷调查,逐户引导村民填写,并详细解读国家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力求让镇上群众全面知悉助学贷款政策。谈及入户调查过程,调研组组长孙颖表示:“针对部分不识字的村民,我们对照问卷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肢体表达传递信息,协助其完成问卷的填写。”经过调研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最终在莲洲镇五个村收集到两百余份有效问卷。这些问卷不仅是调研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更成为政策与民心的“对话窗口”。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收集的家长及学生反馈,调研团队不仅精准掌握了当地对助学贷款的认知程度,更在居民群体中引发了对相关政策的关注——那些凝视问卷的专注眼神、审慎勾选的痕迹,都为后续的政策宣传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图为调研组成员与当地农户沟通交流

图为走访村民填写调查问卷

一方咨询点,架起信任的桥梁

应当地村民需求,调研组于7月8日至9日在莲洲镇文化站设立贷款政策咨询点。得益于文化站负责人的积极引荐,加之此前入户问卷打下的基础,每日前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均带着疑问而来、带着明了而归。

咨询过程中,“申请需要什么条件?”“毕业后政策是否持续、能否续贷?”“毕业之后利息是多少?”成为居民最常提及的问题。这些集中的关切,印证了线上问卷的广泛传播与入户调查已取得实效。咨询结束后,调研组向村民分发《广东省助学政策》《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手册,便于大家深入学习了解。

文化站内的咨询点,俨然成为政策落地的“中转站”。从填写问卷到详解政策、答疑解惑,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是将“国家兜底”的承诺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心。这里没有晦涩的条文,只有“学费不用愁”的实在话语,让政策暖意直抵人心。

图为调研组孙颖和陈锐在咨询点为村民答疑解惑

入户宣讲,让政策走进寻常巷陌

文锋村的晨露、东安村的晚霞、红星村的炊烟……突击队的足迹遍布五个村落,将政策说明书变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入户宣讲途中,虽偶遇闭门之况,但他们“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信念始终坚定。队长陈锐感慨道:“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许多热情配合的村民,尤其那些家中孩子成绩优异、开明爽朗的家庭,不仅打心底里认可助学贷款政策,对我们的调研工作也十分支持,这份认可就是让大家坚持走下去的最大动力。”当文锋村的董女士感慨“这政策能留住好苗子”“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当新丰村的农户认真询问申请细节,队员们忽然读懂:最动人的评价,始终藏在百姓朴实的认可里。入户走访不仅是政策信息的传递,更让经济困难家庭真切体会到——国家从未忘记每一个渴望求学的孩子。

图为调研队员与受采访者合影留念

线上传播,让温暖突破地域边界

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被凝练成一篇篇推文,借由网络飞向更远的地方。队员的转发、网友的接力,让莲洲镇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一隅。当屏幕另一端的读者为政策点赞,当更多人知晓“助学贷款”这把打开大学门的钥匙,这场宣讲便有了超越地域的意义。

图为调研组全体队员合影

十余天的奔走,是政策惠民的生动实践。从白纸黑字的条文到田间地头的欢笑,国家助学贷款在莲洲镇留下的,不仅是一张张填满的问卷、一次次耐心的解答,更是一颗颗被点亮的希望种子。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教育公平的阳光,终会照亮每一条求学路。而实践队员们,愿做那束光的传递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秀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