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雷州半岛的阳光慷慨地泼洒在吴川稳村的红土地上,空气里蒸腾着泥土与薯叶的醇厚气息。岭南师范学院“朝阳行”突击队来到这里进行为期十四天的社会实践。村口的墙壁上,“稳稳的幸福”几个大字,在烈日下显得格外朴实又熨温暖心。初时只道是寻常乡语,未曾想,这五个字竟在短短时日里,化作了掌心粉笔的微凉、舌尖龙眼的清甜、老农皱纹里流淌的古老智慧,更成了那个奔跑在田埂上的孩子,眼眸里闪亮的星火——它不再仅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我们这群“白衣客”与稳村之间,用汗水与笑容共同编织的、沉甸甸的乡土人情图卷。
稚语心声:田埂上种下的“明日之约”
调研组的伙伴顶着烈日,在村巷间寻找合适的番薯种植户采访,正有些茫然。一个晒得黝黑的小身影“噔噔噔”跑过来,仰着小脸,眼神亮晶晶:“你们要找种番薯的吗?我爸爸就是!我带你们去!”没有丝毫犹豫,这个小小的“向导”便领着我们踏上田埂。赤脚踏在滚烫的红土上,他走得又快又稳,一路还兴奋地指认着路边的作物。烈日灼人,汗水浸湿了他的小背心,这一走,竟是三公里多。当我们终于见到他正在田头劳作的父亲时,他脸上洋溢的骄傲,如同凯旋的小将军。采访结束时,他对我们说:“哥哥姐姐,你们是大学生?真厉害!我以后也要成为你这样的人。”稚嫩的誓言落在广阔的薯田里,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瞬间击中了我们所有人。原来,“稳稳的幸福”里,也藏着这样一份关于传承与未来的、沉甸甸的期许。这份来自孩童心底的认同,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它稳我稳地落在了我们心头最柔软的地方。
村里小男孩给突击队队员带路 李家俊摄
温情流转:从隔窗观望到送来冰甜的信任
初来稳村,我们这群穿着统一白色队服的“外来客”,无疑成了村民们眼中新奇又略带审视的风景。电商服务站透明的玻璃门外,常有三三两两的身影驻足观望,低声议论。好奇的目光中,也夹杂着几分天然的疏离与谨慎。最初的采访邀约常常碰壁——要么是摆摆手匆匆走过,要么是客气地婉拒,留下我们拿着录音笔在巷口无奈相视。那份隔阂,像一层薄雾,笼罩在彼此之间。
改变始于最朴素的日常。工作之余,我们不再只是埋头在服务站内,而是主动走到巷口树下,和乘凉的阿婆阿公们唠家常,帮路过的村民提一提沉重的袋子,清晨遇见时真诚地道一声“早晨好”。渐渐地,“大学生”、“三下乡”、“百千万工程”这些原本陌生的词汇,在我们一遍遍耐心温和的解释中,融入了村民们的认知。他们知道了这群年轻人是来帮村里卖番薯、做调研、出点子的。
隔阂的冰层在人情暖流中悄然融化。一天下午,服务站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笑容憨厚的大叔端着一盆刚煮好的、冒着热气的番薯走进来,不由分说地塞给我们:“大学生辛苦啦!尝尝我们稳村的‘板栗薯’,自家种的,甜得很!”那朴实的热情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没过几天,另一位阿婶抱着半个硕大的菠萝蜜放在门口,还有阿婆用袋子装来冰镇过的龙眼,颗颗晶莹饱满,剥开一颗放入口中,那份沁人心脾的甘甜与清凉,仿佛能驱散岭南盛夏所有的燥热。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些熟络起来的村民,会主动向那些仍带着观望神色的邻里介绍我们:“他们是来帮我们的大学生哩!”那份从最初的冷漠好奇,到如今主动递上的食物与话语中的维护,是稳村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出的接纳与信任。
香甜的番薯,甜蜜的菠萝蜜,这冰镇的龙眼,这份“稳稳”递过来的温情,是乡土社会最珍贵的回馈。沉甸甸地盛满了人情的温度,比任何调研数据都更深刻地诠释了何为“稳稳的幸福”——那是心与心之间搭建起的桥梁,稳稳地托住了我们远道而来的赤诚。
村民给的红薯 朱锶涵摄
岁月沉香:老农掌纹里的“轮转”智慧
深入田间地头,是触摸稳村脉搏的必经之路。一次新闻调研,我们行至一片开阔的田地旁,时值当地独特的轮作间隙。田里的水稻刚收割不久,旁边平整的水泥晒场上,金黄的稻谷铺满了地面,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一位皮肤黝黑、皱纹如同田垄般深刻的老农,正赤着脚,用木耙细细地翻晒着谷粒,动作沉稳而富有韵律。
我们上前攀谈,起初只是好奇这晒谷的场景。老人家话不多,但眼神温和。当我们问起田地的安排时,他的话匣子仿佛被这熟悉的土地气息打开了。他指着眼前的土地,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朴实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农耕智慧:“这田啊,不能光种一样东西耗地力。我们这里,收完禾(水稻),就要赶紧整地,落番薯种。等番薯收成了,地也歇过来了,翻过来再种禾。稻薯轮着来,土地有‘力’,收成才稳当。”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不能耗地力”、“土地有‘力’”、“收成才稳当”这样最直白也最本质的道理。他布满老茧和尘土的双手,轻轻抚过晒得暖洋洋的稻谷,仿佛在抚摸大地的年轮。
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我们站在晒场边缘,看着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者,看着他脚下这片遵循着古老节律休养生息的土地。这“稻薯轮作”的智慧,是如此简洁而深邃,它蕴藏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是千百年农耕文明积淀下的生存之道。它在一代又一代农人的掌心间传递、在实践中验证,穿越漫长岁月,至今仍在稳村的土地上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保障着这片红土地上“稳稳”的收成与生计。老人的话语和那沉稳翻晒谷粒的身影,像一本厚重的无字书,让我们这群习惯了快节奏与“新质”的年轻人,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乡土中国那深沉、坚韧而充满智慧的根脉。这份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稳”,是土地上最古老也最动人的“幸福”注脚。
村民在晾晒稻谷 孙英杰摄
扎根生长:稳稳的幸福在心田
当太阳的金辉再次涂抹稳村错落的屋脊和连绵的薯田,我们打包行囊,告别这片浸润了我们汗水与欢笑的红土地。回望村口,“稳稳的幸福”几个大字在暮色中依旧清晰。
这“稳稳”二字,早已超越了舌尖番薯的甘甜。它是那个奔跑在滚烫田埂上的小小身影,用稚嫩却无比坚定的声音说“我以后也要成为你这样的人”时,在我们心中激荡起的责任涟漪;它也是村民们从隔窗观望的疏离,到递上那碗冰镇龙眼、那根热乎番薯时,掌心传递的毫无保留的信任暖流;是邻里间一句“他们是来帮我们的好学生”的朴素维护所承载的沉甸甸的乡土情谊;它更是那位老农在晒场上,用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掌翻晒稻谷时,向我们讲述“稻薯轮作”那古老智慧时,所传递的与大地共生共荣的深沉力量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车子驶离村庄,雷州半岛的微风带着海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拂过脸庞。心中那份因“稳稳的幸福”而生的踏实与暖意,如同稳村的薯藤,已在心田深处悄然扎根、蔓延。这份在乡土人情中淬炼出的幸福感,厚重而悠长,它让我们懂得,无论科技如何飞跃,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对土地的敬畏、对未来的希冀,才是支撑起所有“稳稳幸福”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石。这份经历,这份情谊,这份领悟,将如同稳村的番薯,在记忆的土壤里,沉淀下恒久的、温暖的甜。
稳村幸福名片 韩钰 林钰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