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至7月6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长江禁捕”生态护卫队再次启程,奔赴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花园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守护母亲河,渔村焕新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已是该实践队连续第四年扎根于此,用青春行动见证并参与长江“十年禁捕”政策的生动实践。
位于长江之滨的金口街八一渔业村(现纳入花园社区),曾是武汉市最后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渔村。随着国家禁捕政策的实施,这里完成了从“靠江吃江”到“护江养江”的历史性转变。四年来,这支“长江禁捕”生态护卫队通过持续的政策宣讲、环境整治、儿童科普和渔民走访等多元化活动,不仅记录着渔村的美丽蝶变,更以实际行动助力长江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
政策科普润童心,携手护河向未来
“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长江要禁捕吗?”7月5日早上,在花园社区花园社区金麟壹号活动室,欢声笑语不断,一场以“禁捕护渔守长江,防溺护生筑平安”为主题的暑期青少年实践活动在此圆满举行。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队员们主持的“击鼓传花”游戏瞬间点燃全场!孩子们快速传递小海豚,当音乐停止的时候,手持小海豚的小朋友大方介绍自己,分享兴趣爱好或者背诵古诗。现场笑声此起彼伏,原本陌生的面孔迅速熟络起来。
队员们以互动问答的形式,向20余名社区儿童讲解长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禁捕政策的意义,并通过互动游戏发送小江豚礼品。最后的绘画创作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五彩江豚”,一件件作品饱含对长江环保的理解。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自豪地说:“要把这条‘鱼’挂在家里,提醒全家一起保护环境!”社区工作人员陈主任感慨道:“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受孩子欢迎。”
绘制社区文化墙,旧渔村展新容颜
为了美化渔村环境,团队成员与社区青少年、小朋友们共同执笔,将一面长11米、高2米的素白长墙,化作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画卷”。墙面上,同学们精心设计了青少年喜爱的卡通生态场景:微笑的长江江豚跃出水面,憨态可掬的熊猫抱着竹子与小鳄鱼隔空互动,小猫和兔子在花丛中捉迷藏等,色彩明快的图案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欢呼。
在墙绘一侧,师生们用艺术字体写下“十年禁渔 护母亲河”的环保标语,并绘制了渔船收网、江豚畅游的对比图景,传递生态保护理念。团队指导老师表示:“从设计到绘制,希望用艺术搭建代际沟通的桥梁,让生态保护与童真梦想在社区落地生根。”
走访退捕渔民,倾听渔民转型心声
为深入了解长江禁捕政策实施效果及退捕渔民转业情况,队员们分组走访了30余户退捕渔民家庭,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他们的就业安置、社保落实等情况。由于近年来老渔村陆续拆迁,不少退捕渔民搬至附近新小区,队员们分组前去采访。调研显示,多数渔民通过技能培训转产为护渔员、生态养殖户或文旅从业者,但部分老年人仍面临适应难题。
“在走访中,一位老渔民的话让“长江禁捕”生态护卫队队员深受触动。”队员安同学分享道,“他说‘祖祖辈辈靠江吃饭,现在要为子孙后代留一条干净的江’。”通过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不仅提升了环保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心系“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花园社区王书记表示,将结合调研数据优化帮扶措施,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
“长江禁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团队指导老师表示,““长江禁捕”生态护卫队将继续发挥青春力量,把论文写在长江两岸,把青春融入国家战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据悉,该项目已入选2025年武汉市“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重点实施项目,曾入选2024年湖北省“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长江大保护工作专项重点实践团队,并在湖北省第十四届、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校社合作,让更多学生在长江保护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社区儿童手工绘画活动
社区文化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训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