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沉默,却并不空白;他们孤独,却从不孤立。2025年6月29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童心守护·熙乐同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了孤独症儿童的世界,迎来了实践活动的第四个清晨。这是一场志愿者与“星星的孩子”之间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跨越认知边界的生命对话。
当天,10名志愿者分为三组,分别奔赴不同社区与家庭,展开一场温暖而细腻的关爱之行。第三小组来到林屿岸社区,为在场的普通儿童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孤独症科普课。志愿者们以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述“孤独症是什么”“如何与孤独症朋友相处”等问题,用贴近生活的故事打破刻板印象,引导孩子们在成长的年纪学会理解、接纳与尊重。这不仅是一堂知识课,更是一颗颗理解与共情的种子,在童真的心田悄然埋下。
▲图为志愿者在林屿岸社区科普孤独症
与此同时,其余两组志愿者走进了孤独症儿童家庭。他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手工材料、玩具与小礼物,融入孩子的日常,在互动中建立信任与链接。从最初的拘谨回避到后来的主动参与,孩子们一点点敞开心扉,在图画灯和彩虹贴纸的创作中,释放想象,传递情绪。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那一件件承载童心的作品,是他们向外界发出的温柔回应,更是他们与世界握手言和的方式。
▲图为志愿者与孤独症小朋友一起做手工
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志愿者们也细致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他们了解家庭在照护中的现实困境,倾听家长在教育、康复、社交等方面的忧虑与期待。一位家长坦言,这是她第一次在“访谈”中感到被倾听、被理解,哪怕只是简短的几句共鸣,也让她在漫长育儿路上多了一份精神支撑。每一段对话,都是真实生活的剪影;每一次倾听,都是对家庭力量的接力。
▲图为志愿者与家长进行访谈
这场温情家访,不仅是社会服务的一环,更是一种公共教育的延展。它让“星星的孩子”被更多人理解,让他们的家庭不再孤军奋战,也让参与者在相互交织的目光中,重新定义了“正常”与“特别”的边界。孤独不等于隔离,沉默也并非无声——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尊重、被理解、被拥抱。
当微光汇聚,便可照亮远方;当社会与个体双向奔赴,便能跨越认知的鸿沟。愿这份关爱不止于一日实践,而能在未来持续发芽、生长。让更多人看见,让更多生命被看见。在同一片天空下,每一颗星星都值得闪耀,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忽略。
▲图为家访结束合影留恋
(文:周若兰|图:实践队成员|指导老师:于颖、王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海佚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