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夏,阳光炽热,佛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明灯传薪 故园筑梦”实践队一行15名师生,背负着沉甸甸的国家资助政策宣传资料,走进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他们的身影穿梭于蜿蜒村路,足迹踏遍镇上商户、村委会、村民家中,在蝉鸣阵阵的村落里,将国家助学政策的种子撒向这片渴望教育的乡土。
实践队员们深知,政策宣讲绝非一纸通知的传递,而是心与心的贴近。他们手握精心制作的图文手册与调查问卷,以最朴素也最真诚的方式叩开了一扇扇门扉。在村口的小卖部,队员向商户细致讲解政策惠及范围;在村委会办公室,与村干部深入交流,探讨精准对接困难家庭学子的可行路径;在村民院落的小板凳上,他们顶着酷暑,耐心解答每一道关于“读书钱”的困惑——政策条文在乡音俚语的转化中,褪去了生硬外壳,如清泉般流入村民心田。
在水湄村深处,实践队队员曾遇到一位眉头紧锁的高三学生小陈。他攥着队员们递来的资助政策宣传册,在“助学贷款”那页反复摩挲,眼神中交织着对大学的憧憬与对学费的忧虑。队员们围坐一圈,用最通俗的语言详细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毕业工作后才开始还钱,读书期间国家付利息”、“手续就在县里办,方便得很”。当“读书钱有着落”的确定感最终在小陈脸上绽放为释然笑容时,队员们瞬间理解了此行价值——政策的光芒,正是要穿透迷茫,照亮每一个踌躇的求学路口。
为摸清水湄村及周边地区对助学政策的实际知晓度与需求点,实践队精心设计并发放了问卷215份,有效收回200份。数据无声却有力:知晓国家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村民仅占三成左右;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这一重要保障途径,能清晰了解其申请资格与还款政策的比例更低。这些扎实数据,清晰勾勒出政策下沉“最后一公里”的阻点,也为未来针对性宣传提供了精准导航。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朴素的疑问:“娃考上外省大学,贷款在哪儿办?”“家里困难,除了贷款还能申请啥补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提问,正是政策宣讲最需要直面的靶心。
当政策条文转化为乡邻间可感可触的扶持力量,希望的星火便悄然燎原。一位两鬓微霜的老伯在听罢队员讲解后,激动地握住学生的手:“这就好,这就好啊!我孙子成绩不错,总怕家里供不起他念书,这下心里石头落了地,娃有盼头了!”村委会干部也感慨道:“以前村里娃娃考上大学是喜事,可学费常变成愁事。你们这趟来,把国家的好政策讲透、送到家,实实在在暖了人心,鼓了志气!”
“明灯传薪 故园筑梦”实践队以水湄村为原点,辐射六祖镇的足迹,既是国家资助政策阳光的延伸,亦是青年学子反哺乡土的深情实践。当青春的脚步丈量乡土中国,资助政策便不再是文件上的铅字,而化作田野间亲切的叮咛、化作学子眼中重燃的光亮、化作一个村落对知识改变命运愈发坚定的信仰。
政策宣讲的深意,不仅在于为寒门学子搬开学费巨石,更在于向整个乡村社会传递一种信念:教育的门扉永远向奋斗者敞开,无人应因经济困顿而被阻隔在知识殿堂之外。佛山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们在水湄村播撒的,远不止于助学贷款的实用信息;他们以青春的热忱为灯,以政策的关怀为薪,正默默点亮着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教育火种——这火种映照希望,也终将燎原成改变命运、振兴故园的无边光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树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