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延安,阳光正好。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红途 星火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对法治、民生与共同富裕的思考,走进宝塔区王家坪村。在这个融合了红色记忆与现代治理的村庄,队员们分组开展反诈宣传、走访调研、田野观察,用脚步丈量现实的温度,用一场场对话与行动,完成了一次与人民、与思想、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分众普法 精准宣传 青年法律人扎根乡村一线
广场上,老式音响播放着《红星闪闪》,实践队的普法宣传就此拉开帷幕。为了提高反诈宣传的精准性,队员们按年龄层划分宣传对象,一组面向中老年群体,讲解“冒充医保”“假冒公检法”“账户异常”等典型骗局,结合真实案例拆解骗术套路,手把手教学如何识别“钓鱼”短信与陌生号码;另一组则走进青少年群体,围绕“兼职刷单”“奖学金诱导”“网贷陷阱”等易感话题,通过模拟演绎和互动问答,让孩子们笑着笑着就记住了防骗要点。村民围坐在阴凉处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问、不时附和,村民王阿姨说:“这些学生说得比电视上都清楚,讲得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场面热络,气氛轻松,法律知识就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悄然“扎根”。
▲图为团队成员村民进行反诈宣传。祝千粟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村民进行反诈宣传。祝千粟 供图
红色文化润民风 治理经验启思路
除了宣传法律知识,队员们也在思考法治和治理如何真正融合进村庄的肌理。他们围绕“红色文化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展开实地调研,走访了村支书、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在一座老旧但干净的窑洞里,村干部娓娓道来:“我们村不靠谁说了算,靠的是规矩,是几十年讲出来、传下来的东西。”在这里,红色文化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写进村规民约、讲进节日党课、唱进秧歌舞队的生活逻辑。群众熟悉的,不是抽象的制度,而是“谁先干、谁公道、谁讲理”。
▲图为团队队员们对“红色文化对基层治理的影响”进行调研。祝千粟 供图
共富机制显成效 村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
在调研中还发现,王家坪村在共富路径上的探索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与许多地方依靠入股分红不同,这里村集体整合所有可运营资源,通过出租、承包等方式集中创收,并由村委公开透明分配,全年人均分红达3万元,覆盖全体常住人口,包括儿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共建、收益共享”。王家坪村村支书赵亮生在座谈会上交流道:“集中经营比单干更有效率,大家一起受益,才不会起矛盾。”此外,该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村里统一修缮土窑洞原貌,发展文旅住宿、展览讲解、研学接待多种功能,不仅保护了文化景观,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水。
▲图为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与王家坪村村支书赵亮生(右一)进行交流。祝千粟 供图
▲图为队员们在交流会上认真学习共富经验。祝千粟 供图
关注“一老一幼” 微治理提升幸福感
而在“共富”的另一面,是对“幸福”的细微关照。村子里的“幸福互助院”成了老人们的精神港湾,每天都有老年人下象棋、跳舞、唱歌,每逢节日,村里还会组织茶话会、发放慰问金,鼓励60岁以上的长者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营造出“自乐自治”的互助氛围。在儿童关爱方面,村干部和社区人员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王家坪红军小学则用“常住地证明”替代户籍门槛,让流动人口子女也能顺利入学,保障了教育公平。这些看似平常的制度微调,恰恰打通了最柔软的治理接口。队员高晓蔚在调研记录中写道:“一个治理体系的温度,不是靠指标,而是能不能让老人安心、让孩子有书读。”
▲图为队员们在“幸福互助院”和老人们齐看电影。祝千粟 供图
在王家坪村的调研,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扎根之旅。大家不仅在反诈宣讲中锤炼了法律表达的能力,也在田间小路与村民交谈中感知到信任的建立;不仅在制度观察中理解了共富密码,也在红色土地上感受到信仰的厚重。正如队员高晓蔚所说:“红色文化不是过去的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也要接着走的路。”未来,团队将把在延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带回攀枝花,思考如何让“三线精神”在今天的社区土壤中再次发芽,用“青年的答案”回应“时代的命题”。
▲图为团队与王家坪村村干部、王家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合影留恋。祝千粟供图
▲图为王家坪社区居委会开具的感谢函。祝千粟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