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数融乡韵”实践团师生走进浏阳市杨花村,与村支部书记刘良洪、副书记刘花兰等村干部开展座谈。这场以“非遗赋活、科技赋能”为主题的交流会,明确了校地合作路径,让杨花村“教育强村、文化兴村”的发展理念与高校的实践资源精准对接。
杨花实践:立足乡土实际,深耕文化教育
杨花村面积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000人,以烟花研发为业。“杨花村的特色,就藏在‘教育强村、文化兴村’这八个字里。”刘良洪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这不是口号,是我们十五年的行动。”正是这份对教育文化的坚持,让村子先后与近十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的杨花书院更成了汇聚资源的“文化地标”。
高校实践:带着专业技术,延续深耕姿态
湖南工商大学李路远老师介绍了实践团队的构成与任务。团队成员均来自计算机学院相关专业,为此次实践奠定了“科技底色”。“数融乡韵”实践团聚焦当地非遗项目,计划对夏布制作、浏阳春锣和古琴文化进行系统调研。
图为李路远老师与两位书记交流想法
“我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接力深耕’。”李老师强调,将延续本团队去年成果,运用VR全景技术升级杨花村数字地图——在去年的覆盖点基础上,新增游客中心、村部等点位的全景展示,还将制作宣传视频,让村容村貌、书院文化及非遗魅力“活”起来。
双向奔赴:从“需求对接”到“创意共创”
谈及具体合作,双方提出了不少实际想法。刘良洪书记对VR拍摄计划表示支持,提议结合杨花书院、非遗展示区等场景,“让更多人看见杨花的美”;刘花兰书记则提议,将调研与创意相结合,制作融合书院、民宿、非遗元素的视频,“既展现状,又含巧思,还能用于宣传”。团队方面也表示,将深入调研夏布的制作工艺和产业现状,为非遗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实际参考。
图为杨花村书记与实践团成员交谈过程
共盼发展:以实践促成长,以合作传文化
“希望同学们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刘书记期待,通过这次实践能让学生在乡土中成长,实现校地互利共赢。李老师也回应,团队将会发挥专业优势,讲好杨花村的故事、传播非遗文化,用数字技术擦亮杨花名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带队老师与村干部合影
此次座谈为校地合作打下基础,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杨花村的文化底蕴将借科技之力焕发新生,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支教团 易芳羽 李敏骅 张煊越 向明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