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访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解码“致富金篮”的转型密码,6月26日下午,赴泉州市永春县“古韵新声”实践队走进非遗漆篮工坊,沉浸式体验这项历经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
图永春漆篮展览馆外展示的漆篮工艺品 黄羽昕/摄
“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竹篮提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漆篮是一种产于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的传统竹漆工艺品,故又称“龙水漆篮”。推开漆篮展馆的的大门,展柜中的以“红、黑、金黄色”的漆篮为主展示出大气磅礴的姿态惊艳亮相,明清时期的漆篮以细腻的金漆描边诉说着宫廷雅韵,民国年间的提篮则用细腻的纹路记忆着市井烟火。件件漆篮历经岁月沉淀愈发夺目,每一件都是文化瑰宝,彷佛在讲述着曾经的传奇故事。
图永春漆篮馆展示的竹编展品
进入工坊,竹篾清香扑鼻,郭玉设大师手中的篾条翻飞跳动,在细如发丝的经纬交织中,百年漆篮工艺正焕发勃勃生机。她现场演示了漆篮“滴水不漏”的关键技艺——竹编,并热情邀请实践队成员动手体验编织工序。实践队员们虽手法生疏但仍用心学习编织手法。在竹篾碰撞的沙沙声中,实践队用镜头记录下这门古老技艺与新时代血液的融合图景。
图实践队员学习漆篮编织技艺
暮色爬上飞檐时,这场与千年技艺的奇妙邂逅悄然落幕。实践队队员们捧着拍摄的数百张精美照片,脚步里满是不舍。穿梭在漆篮的世界里,队员们触摸过竹篾交织的温度,惊叹于大漆流转的光泽,更读懂了匠人指尖缠绕的时光密码。
图实践队与郭大师的合照
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大家领略到永春漆篮"一编一世界"的惊艳之美,更深刻意识到:守护这份文化瑰宝,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是当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些在指尖穿梭过的篾丝,正以经纬为笔,书写出一幅非遗赋能乡村的崭新画卷。
文:孙虹/姚欣彤/曾怡坤 图:黄羽昕/陈奕灵/陈镗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詹志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