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藏新卷,振兴入画来 ——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青年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感受乡村振兴产业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14 18: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钰婷 龙玥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贸院学子三下乡:乡野藏新卷,振兴入画来

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忠县拔山镇,阿金河乡村公园的轮廓便在“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社会服务践行团团队成员的期待中渐渐清晰。这一趟奔赴乡村的旅程,本是带着探寻乡村振兴密码的使命,却在阿金河乡村公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里,拼凑出属于青春与乡土交融的诗意拼图。团队成员身着统一的黄色队服,排成一列行进在桥上,静静观摩着。曾经,这些水车是乡村灌溉的“主力军”,见证着农忙时节的喧嚣与辛劳;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它们渐渐沉默,成了被遗忘的旧物。而如今,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水车重归“C位”,与河岸的绿意、崭新的游船一道,重新成为乡村的“流量担当”。 一位在附近居住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来,看着我们这些年轻的身影,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这些老物件又活过来咯。” 这句话轻轻落在耳畔,却重重叩击心间。乡村振兴,不正是这样吗?让老旧的、被岁月蒙尘的事物,重新焕发出生机;让年轻的、怀揣热忱的力量,与乡土的根脉紧紧缠绕。

图为团队成员行进途中观摩水车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唐嘉贝供图

团队成员们沿桥前行,那座标志性的黄色茶壶雕塑映入眼帘。它静静伫立在水面,壶嘴潺潺流水,似在诉说着乡村的悠然故事。阳光倾洒,给茶壶镀上一层金边,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周边错落的屋舍、肆意生长的草木交织成画。大家站在桥上,望着这幅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图景,突然明白乡村的美,从不是刻意雕琢的规整,而是像这样随性又和谐的共生——屋舍不必奢华,却满是生活的温度;草木无需刻意修剪,却透着野性的生机。村的美,是大地与时光共同书写的散文,每一笔都流淌着真实与质朴。

图为标志建筑茶壶 中国共青网通讯员雍埝 供图

行至河岸另一侧,彩色小火车如同被施了魔法的童话道具,给乡村添了几分俏皮与活力。这小小的游乐设施,不仅是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更是乡村与外界对话的新窗口——透过它,乡村的活力被看见,乡村的潜力被挖掘,乡村振兴的路径也愈发清晰。从水车的“重生”,到茶壶雕塑的“诉说”,再到小火车的“欢闹”,每一处景物、每一次交流,都在重塑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曾经,大家都以为乡村振兴是宏大叙事里的产业腾飞、经济跃迁,可在阿金河乡村公园,团队成员触摸到了它更细腻的肌理——是老旧设施的焕新,是自然人文的守护,是村民脸上舒展的笑意,是我们这些三下乡队员脚底沾的泥土。

图为标志地标小火车 中国共青团通讯员于沅生 供图

团队成员身着黄衣的身影,穿梭在水车旁、河岸上、小火车边,成为乡村振兴这幅长卷里灵动的注脚。我们擦拭的不仅是水车的灰尘,更是在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我们驻足观赏的不仅是茶壶与风景,更是在读懂乡村传承的密码;我们围绕小火车的讨论,不仅是规划游乐项目,更是在搭建乡村与未来的桥梁。

下乡的脚步会暂歇,但阿金河乡村公园的故事不会落幕。它让我懂得,乡村振兴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政策概念”,而是眼前这些具体的、可感的实践——是守护住乡土的根与魂,是让年轻的力量扎根生长,是让每一个身处乡村的人,都能望见未来的光。

未来,愿我们这些奔赴乡村的青春身影,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星火,照亮更多阿金河乡村公园这样的角落;愿乡村的水车继续转动,茶壶继续流淌,小火车继续欢跑,把乡村振兴的诗意与力量,传递到更远的地方。(通讯员  张钰婷 龙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钰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