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7月13日,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山城,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东方语学院“经纬盘龙匠心,星火荣昌新程”实践团整装出发。这支满怀热情的队伍带着对“荣昌生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浓厚兴趣,前往荣昌区盘龙镇生姜产业的重要基地——永陵示范区开展调研活动。
荣昌盘龙生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民间俗语,道出了生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在众多生姜品种中,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的“盘龙生姜”凭借其独特品质和悠久种植历史脱颖而出,成为姜中翘楚,备受食客和养生人士的青睐。该生姜以白里透红、肉嫩化渣、板块整齐等特色而闻名,主要在盘龙镇长岭社区、永陵村、拱桥村等以黄(紫)泥为土壤母质的平坝地区种植。
凭借这些突出优势,2014年12月“荣昌盘龙生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此外,盘龙生姜还相继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并荣获重庆市2023年度商标品牌奖励等一系列荣誉。2024年,“荣昌盘龙生姜”更是入选《第四批川渝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跻身川渝地区40个优质地理标志商标品牌行列,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科技助力:现代化温室打造“智慧生姜”示范基地
对照试验显成效
在实验大棚内,负责人谢廷设置了多组对照试验区,通过差异化环境调控来观察姜苗生长状况。其中一组试验区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可根据实时温度自动调节补光灯的开关;另一组则安装了精准滴灌装置,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通过持续监测不同温湿度、光照强度条件下的植株生长参数,系统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生姜发育进程、单位产量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规律。这些详实的实验数据将为建立标准化、智能化的生姜栽培技术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生态种植新思路
在参观过程中,基地负责人谢廷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种植理念。他重点指出,实验基地始终贯彻“绿色种植”原则,全程采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既保障了生姜品质,又维护了农田生态平衡。谈到未来发展,谢老板充满信心地表示,基地正在筹备引进智能化灌溉系统,通过“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这套系统不仅能节约用水量,还能减少人力投入,让传统农业逐步向智慧农业转型。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盘龙生姜以白质嫩、清香可口、爽口化渣、粗纤维含量低、含硫量少等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小小生姜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生姜种植基地积极践行“联农带农”的发展理念,通过雇佣周边村民参与日常种植管理,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增收。这种“产业+就业”的帮扶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一块生姜,富了一方百姓;一个品牌,激活一地经济。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姜田里,我们见证了一个特色农产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荣昌盘龙生姜通过品牌化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农业的华丽转身。金灿灿的阳光洒向绵延的姜田,映照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科技赋能品牌引领 小生姜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通过实地走访永陵示范区,我们不仅领略了规模化种植的壮观景象,更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的强劲动能。新农人谢廷对土地的热爱、对品质的执着、对创新的追求,正是当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这种深耕产业的“匠心”精神,比短期收益更为珍贵,必将推动荣昌生姜走向更辉煌的未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东方语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