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甬有优农实践小分队深入奉化滕头村大美农场——探寻新农人创业路与特色农业发展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4 21: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星彤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盛夏七月,暑气渐浓,乡村田野间却涌动着青春实践的热潮。2025年7月1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甬有优农实践小分队的8名队员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关注与好奇,踏上了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的土地,走进了当地颇具名气的大美农场,开启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此次实践以“聚焦新农人创业生态,解码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近距离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感受现代农业的创新活力。

对话新农人:倾听返乡创业背后的“热爱与坚守”

抵达大美农场的第一时间,实践小分队便与农场的新农人群体展开了深入交流。这些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大多有着城市工作或求学的经历,却最终选择回到乡村,扎根土地。“小时候跟着爷爷在田里打转,总觉得泥土里藏着无穷的乐趣,现在回来搞农业,算是圆了儿时的梦,也想让家乡的土地长出更多‘金疙瘩’。”农场创始人之一的小严笑着向队员们讲述自己的创业初心。

在连日的访谈中,队员们发现,新农人返乡创业的动力并非单一因素驱动:既有对乡土的深厚情感——“看着家乡的田地闲置,心里总不是滋味,想为村里做点事”;也有对农业发展前景的坚定看好——“现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更有政策红利的有力推动——“这几年政府对新农人创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从场地租赁到技术培训,再到销售渠道对接,都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然而,创业之路从非坦途。队员们也敏锐地捕捉到新农人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大的难题还是市场对接,我们种出了好东西,但怎么让更多人知道、相信并愿意为优质农产品买单,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事。”一位负责农场销售的新农人坦言。此外,技术更新迭代快、专业人才难留住、自然灾害风险高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农场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些“痛点”,计划将调研结果整理成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探秘特色种植:小番茄里藏着的“科技与匠心”

在大美农场的种植大棚里,一串串色泽鲜亮、饱满圆润的小番茄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而更让队员们感到新奇的是,大棚里不仅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还持续播放着舒缓的古典音乐,墙角的容器中则盛放着专门调配的益生菌溶液。“这就是我们农场的‘明星产品’——听着音乐、吃着益生菌长大的小番茄。”农场技术员王师傅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

据王师傅讲解,这种创新种植模式源于团队对农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播放音乐并非“噱头”,而是经过试验发现,适宜的声波能促进番茄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让果实口感更清甜;而定期喷施益生菌,则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让番茄更绿色健康,还能延长保鲜期。“你尝尝,这番茄的甜度比普通品种高2-3个点,汁水特别足。”王师傅摘下一颗递过来,队员们品尝后纷纷点头称赞。

为了深入了解种植细节,队员们跟着王师傅体验了益生菌溶液的调配、番茄藤蔓的修剪、果实的采样检测等工作。“原来一颗小小的番茄,从育苗到成熟要经过这么多道精细的工序,现代农业真的不是‘看天吃饭’,而是充满了科技含量。”队员小张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更离不开新农人对“匠心”的坚守。

实践出真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5天的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是“调研者”,更是“参与者”。他们跟着农场工人一起浇水、除草、采摘,在烈日下体会农耕的辛劳;他们协助整理农场的销售数据,运用专业知识为产品包装设计提出建议;他们还通过直播的方式,向网友介绍大美农场的特色番茄,助力农产品推广。

“以前总觉得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次实践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新农人用新思维、新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了新生,他们的创业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实践小分队队长小陈表示,这次经历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更多年轻人带着知识、热情和创新精神投身其中,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力量。

据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实践育人,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此次甬有优农实践小分队的暑期实践,不仅为队员们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也为大美农场的发展注入了青春智慧。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组织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星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