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陈林雪 林炫琪 李泳斯)7月9日,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善悦”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瑞岭村,对当地盆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度调研,并采访了瑞岭村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刘桂秋书记。此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合作社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采取的创新举措及其未来发展规划。
图为采访刘桂秋书记。供图 黎锦凝
创新合作模式,破解农户经营痛点
瑞岭村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农户在盆景种植与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刘书记在专访中指出,盆景种植周期长,导致农户在盆景成熟前长期面临收入空白期;同时,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使盆景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和市场竞争力。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合作社创新性地构建了“协会+合作社+公司”的三方联动机制。该机制通过统筹资源、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以及搭建多元化销售平台,旨在帮助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合作社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牵头人”角色,兼具公益性与市场属性。通过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致力于解决农户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例如,针对部分盆景种植户销售不畅的问题,合作社将为有需求的农户引荐客户。此外,合作社还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同建立盆景数据库,系统化整理盆景信息,以便客户能够快速查阅并高效采购,有力推动了当地盆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图为瑞玲村村民给盆景浇水。供图 李泳斯
拓展销售渠道,延伸盆景产业链
刘书记详细介绍了合作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化销售渠道的策略。在线上,合作社与园林绿化公司合作,在抖音、淘宝等平台推广绿植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在线下,合作社依托花场进行盆景展示与销售,并创新性地推出了“亲手做盆景”等特色体验课程,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参与。这种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盆景产业的附加值,也为瑞岭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促进了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考虑到盆景运输难度大、养护要求高的特点,合作社另辟蹊径,成功培育出小微盆景。小微盆景的推广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也为村民带来了更快的短期收益。尽管当前盆景销售仍以线下为主,但合作社正积极鼓励村民学习并参与直播带货,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尤其是在销售淡季,通过线上直播销售精心挑选的优质盆景,有效提升整体销售额。
图为修剪盆景。供图 李泳斯
强化品牌建设,铸就区域特色优势
为全面提升瑞岭村盆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合作社致力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刘书记强调,这一品牌不仅限于瑞岭村,还将涵盖周边十一个村庄,旨在形成统一、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研发统一的包装礼盒,以进一步提升盆景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辨识度。此外,合作社通过举办盆景节、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开展盆景技艺培训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方式,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确保传统盆景技艺的有效传承,增强瑞岭盆景的市场影响力。
图为给盆景固定造型。供图 黎锦凝
直面挑战,科学规划未来发展
尽管瑞岭村盆景产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人才短缺、消费者盆景养护知识不足等挑战。为此,合作社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在加强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将加强对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当地更多年轻人考取盆景相关证书,学习专业技能,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精做”、“妙做”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瑞岭盆景的整体水平,使其在盆景行业中走得更远、更好。在提升消费者养护意识上,通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对盆景养护知识的了解,从而有效减少售后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刘书记表示,大力发展小微盆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村民长期投资的资金周转压力,更有助于瑞玲村盆景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形态各异的盆景。供图 吴佳霖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善悦"社会实践服务队在瑞岭村开展调研期间,深入考察了当地盆景产业的发展模式。队员们发现,瑞岭村盆景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校地合作、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的生动缩影。通过合作社的引领,瑞岭村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集种植、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盆景全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道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炫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