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映沃土,文脉润新山。为推动川滇民族文化传承、促进非遗保护与发展,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走进米易县新山乡新山村开展实践活动。7月2日,实践团在村寨中体验到一场原汁原味的傈僳族传统仪式,芦笙悠扬、歌舞翩跹,成员们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亲眼见证各民族同胞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携手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画卷。
当日,新山村阿考广场满溢民族风情。傈僳族儿女身绚丽服饰,手拉手围成圆圈,踩着轻快鼓点,跳起团结舞。非遗传承人吹奏葫芦笙领舞,悠扬旋律与灵动舞步交织,诉说着傈僳族的文化底蕴。欢快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实践团成员与游客,大家纷纷加入舞蹈队伍,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们手牵手,踏着节拍起舞。欢声笑语中,各民族间的距离悄然拉近,“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也化作真实可感的温暖景象。
▲图为傈僳儿女身着民族服饰在广场跳团结舞
从历史看,傈僳族在川滇大地繁衍生息,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守护家园、传承文化。如今,新山村以文化为纽带,延续民族团结基因,通过一场场民俗互动,让“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探索。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傈僳族同胞合影
此次实践活动,将“民族团结”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温度——人们相握的双手传递着信任,共舞的身影交织出和谐。傈僳族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在青春力量的探寻与传播中焕发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与本土村民在此相遇相知,用真挚的情感与互动,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这场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对话,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视与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实践团成员在这次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唯有守护好各民族的精神根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交流互鉴,方能让民族团结的根基如盘根古树般深厚,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在多元共生中永续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