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师生见证新山傈僳族乡用发展实践书写民族地区幸福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15 00: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涵 代芯羽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吴涵  代芯羽)为深挖傈僳族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探索民族文化活化传承的青春路径,7月1日至3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走进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乡新山村,沉浸式感受傈僳族文化的独特魅力。7月3日,实践接近尾声,成员们以参观梯田、重走村落的方式,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古村肌理,于步履所及处沉淀实践思考,为这段与乡土深度对话的历程,留下温暖而厚重的注脚,更在回溯中明晰民族文化传承与青春实践交融的价值坐标。

清晨,实践团成员走进层层叠叠的梯田。云雾在田垄间缓缓流动,这片土地上,深浅不一的犁痕里藏着傈僳族世代耕耘的印记。从山脚到山腰,梯田顺着山势铺展,每一层的走向都依着地形起伏,这都是祖辈传下的门道——他们看懂了山的脾性、摸透了水土的性子,才琢磨出这样的生存智慧。岁月流转中,他们在山石间开辟田地,在风雨中守护收成,这份对土地的执着,既藏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也写满了一个民族扎根于此的坚韧。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傈僳梯田合影

从梯田返回村子的途中,团队经过阿考广场,广场上“共富集市”的小摊位格外引人注目。摊位上,茯苓、芒果干等当地特色物产整齐摆放着,这些不仅是傈僳族人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的成果,更是傈僳族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的生动体现。实践团成员停下脚步,和卖货的当地村民热情交流,还买了些特产。这一来一往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悄然进行,民族间的情谊也在不知不觉中愈发深厚。

▲图为傈僳族母亲背着孩子,在山间集市经营特色物产

在广场上,实践团成员还遇到了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瞬间感染了每一个人。成员们将糖果分给小朋友,他们开心的模样,正是新山村百姓幸福生活的缩影。这份幸福的底色,既源于傈僳族文化传承浸润出的心灵富足——民族的智慧在代际传递中扎根,让精神世界愈发丰盈;更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带来的生活提质,以及“共富集市”等举措推动下的民生改善。从孩童无忧无虑的笑颜里,能清晰看到共同富裕在乡村的鲜活实践:文化有传承、生活有奔头,这正是新山村发展最动人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给村里孩子分享糖果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留意到,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实践团成员在崭新的运动器材上运动,切身体会到了新山村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成果。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意味着傈僳族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彰显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新山村的扎实推进,为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新山村的健身器材上运动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傈僳族文化的内涵,更亲眼见证了新山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文化的根脉在代际传承中延续,百姓的笑脸在日子富起来后绽放,乡村的活力在新旧融合中迸发,这一切不是抽象的画卷,而是手可触及的真实。实践团的青年们带着这些具体的感知返程:他们知道,文化传播不必空谈使命,而是把傈僳族老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梯田里的生态智慧融入年轻的思考;他们明白,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应成为践行者——这份从新山村土壤里汲取的力量,正转化为青年学子扎根大地的信念:专业知识不止于书本,更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守护文化根脉的实在本领,让青春的担当在广阔天地里生长出具体的形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