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泥火淬就匠人心 青春问道壶中韵

发布时间:2025-07-15 00: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赖嘉欣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匠心守艺传文脉 青春探壶赋新声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 (通讯员 孙嘉娴 黄琳斯 蔡思淇) 7月12日下午,佛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潮韵乡行实践团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机,走进潮州金石镇,探访卢壶创始人卢文祥的工作室,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手拉壶展开调研,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之道。

图为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出访卢壶工作室 姚俊凯摄

踏入卢文祥大师的工作室,古朴陶土气息扑面而来,陈列架上形态各异的手拉壶温润雅致,每道纹路都承载着匠人指尖的温度与岁月的沉淀。在氤氲茶香中,卢文祥大师与实践团成员展开深度交流,讲述其与手拉壶的半生情缘。

图为卢壶工作室部分手拉壶展品 姚俊凯摄

1972年出生的卢文祥,退役后全身投入手拉壶制作事业。当时,潮州陶瓷产业正蓬勃发展,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工艺精湛的手拉壶制作行业却面临着从业人员日益减少的困境,传承与推广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十年如一日地不断探索与创新。广泛查阅史料,深入借鉴前辈们的传统经验,同时又在泥料制作、胚料成型处理和窖炉烧成等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良,使卢壶在手拉壶行业中独树一帜。还将百家姓图腾、十二生肖、状元文化、五行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壶艺,让古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还创立个人工作室,为技艺传承搭建平台。

图为卢文祥大师和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进行交流姚俊凯摄

图为卢文祥大师向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介绍长寿壶 姚俊凯摄

系列核心 “厝韵五行”壶以“非遗+潮味”为特色,将五行哲学和地域审美融合:壶身似房屋主体,壶嘴如烟囱,壶把像门廊扶手,壶盖设金、木、水、火、土五种厝角头壶钮。每件作品皆承载专属意涵,于细节间暗藏匠心巧思与文化隐喻,其造型古朴流畅,实用与美观兼具,既保留手拉壶工艺精髓,又通过建筑文化符号创新,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展现潮州匠人将传统哲学与生活意象融入工艺的巧思。

图为卢文祥大师的作品“厝韵五行”壶 姚俊凯摄

实践团成员在卢大师指导下,亲身体验手拉壶制作。当泥团置于旋转的拉坯机上,看似简单的塑形却充满挑战,受力不均导致泥坯扭曲、收口过猛造成功亏一篑,短短体验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一把好壶诞生的不易,更感受到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匠心分量。

图为卢文祥大师带领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亲手体验手拉壶制作 姚俊凯摄

卢壶关工委陈晓磊主任也到场分享,她指出,卢大师的匠人精神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 “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手拉壶承载的不仅是工艺,更是一代代匠人用岁月书写的人生哲学。她鼓励大学生走进非遗、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以创新思维助力传统技艺新生。

图为陈晓磊主任和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进行交流 姚俊凯摄

此次调研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切领略到潮州手拉壶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潮州手拉壶的传承,是卢文祥等匠人坚守初心、改良创新的奋斗史,更是非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缩影。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以手拉壶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文化引擎。潮韵乡行实践团将持续关注手拉壶的传承与发展,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让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图为卢文祥大师、陈晓磊主任和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合照 姚俊凯摄  未来,随着更多青年力量的加入,潮州手拉壶这门古老技艺将在坚守传统的根基上,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既成为连接乡村文化根脉的纽带,也成为推动地方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非遗之美在代代相传中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通讯员:孙嘉娴 黄琳斯 蔡思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