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秦悦、王瑞娟、杨婷)七月的戈壁滩,阳光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人们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近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机关携手,共同开展了一场以“研途有你 学海无涯 共筑青春梦想”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这场活动以实地参观、故事分享、互动交流等丰富形式,让沉睡的红色记忆在青少年心中苏醒、扎根,让兵团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生机。
纪念馆里触摸青春记忆
上海知青纪念馆的大门缓缓推开,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光之门。馆内的每一件陈列,都是一段鲜活历史的见证。墙上,泛黄的照片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汗水与笑容交织,定格了知青们在戈壁滩上战天斗地的瞬间——有的扛着锄头在田埂上奋力前行,有的围着篝火畅谈理想,有的在简陋的工棚里钻研农业技术。玻璃展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坎土曼静静躺着,刀刃上的豁口、手柄处磨得光滑的痕迹,无声诉说着当年知青们开荒造田时,一镐一锄与土地较劲的艰辛。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一同参观上海知青纪念馆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并肩参观,聆听知青故事,细看岁月痕迹,当年的知青们缓缓讲述当年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在戈壁滩垦荒、建设的经历。随后,团队负责人秦悦老师与当年参与边疆建设的上海知青代表展开深入交流,我们那时候住地窝子,喝碱水,但没人叫苦叫累。"现年82岁的上海知青看着照片动情地回忆道。参观的队伍里,孩子们不再喧闹,他们认真地听着,小脸上写满了敬佩。那些曾经只在课本里读到的“艰苦奋斗”,此刻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画面,在他们心中勾勒出知青们扎根边疆、用青春浇灌土地的壮丽画卷。
▲图为实践团同上海知青合影
互动课堂传承兵团精神
下午的“追寻红色记忆 赓续戍边薪火”主题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打开精心准备的PPT,一张张戍边英雄的照片映入眼帘。“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两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用一生守护边疆的英雄。”牛静静同学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第一位是李梦桃,他扎根阿勒泰草原40多年,骑着马走遍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为牧民看病送药,哪怕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只要有人需要,他都会背上药箱出发……”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当听到魏德友老人50多年如一日在中哈边境放牧巡边,用双脚丈量20多万公里边境线时,坐在前排的小姑娘忍不住红了眼眶。“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呀?”一个小男孩举手问道。实践团成员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说:“因为他们爱这片土地,爱我们的祖国呀。就像当年的知青们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园。”在“我的兵团梦”分享环节,孩子们像是被点燃了热情,一个个举起小手。马子豪小朋友第一个站到台前,他攥着衣角,声音还有些发颤,却格外清晰:“今天在纪念馆里,我看到知青爷爷们住的地窝子,看到他们用的坎土曼,我才知道,我们现在住的漂亮房子、吃的香喷喷的米饭,都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他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在这里种更多的树,盖更好的学校,让这里变得更美好。”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几个孩子跟着喊道:“我也要!我也要!“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们讲述戍边英雄事迹
活动接近尾声,秦悦老师站起身,带领全场的孩子和实践团成员齐声诵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稚嫩的童声与坚定的青年声交织在一起,在活动室里回荡,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那声音里,有对历史的敬畏,有对英雄的敬仰,更有一份传承的决心。
▲图为活动人员集体合影
这场研学活动,像一粒种子,把红色的记忆、兵团的精神,悄悄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石河子大学的学子们用“三下乡”的实践行动,让红色教育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倾听故事中,读懂了“家国情怀”的重量。而兵团精神,也在这沉浸式的体验中,跨越时空,悄然传承。
撰文 | 王瑞娟
图片 | 杨婷
审核 | 秦悦 尤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