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代替训诫,舞台亦是课堂
当法治的严谨遇上艺术的灵动,青春在旋律中重新绽放。本着利用多元化教育手段帮助未成年矫正对象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状态的目的,2025年7月7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心桥实践团到唐山市启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一场触动心弦的艺术疗愈之旅正由心桥实践团缓缓展开。
法律是威严的标尺,划清行为的边界。然而在启明学校的校园里,让实践团这群初出茅庐的警校生逐渐明白:仅靠冰冷的法条与严肃的告诫,难以真正抵达年轻心灵深处那片需要阳光与滋养的土壤。冰冷的规则固然重要,但如何让规则内化为生命的自觉,如何在重压下为心灵找到出口?成员们的答案在第二课堂悄然铺开——用艺术的温度,为法治教育注入柔软的力量。
从课堂到舞台:教育方式的暖心转身
告别了昨日法治课的严肃讲台,成员们选择与女队的同学们并肩而立。排练厅里,空气悄然改变——不再是单向的讲授与聆听,而是律动、歌声与欢笑交织的共鸣场。成员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活力四射的啦啦操、动感十足的健美操,每一次跳跃、每一次伸展,都是对压力的释放,对生命活力的礼赞;合唱的旋律在教室回荡,个体的声音融入和谐的集体,歌声不仅带来愉悦,更是情感表达与集体凝聚的纽带。
最具匠心的当属自编自导的法治情景短剧。学员们将盗窃、欺凌等身边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搬上“舞台”,在角色扮演中亲历选择带来的后果。严肃的法条,在生动的演绎中变得可感、可知、可畏。
舞台之上,光芒之下:看得见的蜕变
排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教育。在动感的节拍里,在投入的表演中,那些紧绷的肩膀逐渐放松,紧锁的眉头悄然舒展。汗水带走了焦虑,专注带来了平静。从最初的羞涩躲闪,到勇敢地站在“舞台”中央展示自己,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在累积着“我能行”的信念。一位同学在成功完成一段独唱后,眼里的光芒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法治情景剧的排练尤为珍贵。当学员们化身剧中角色,亲身体验“受害者”的无助和“施害者”最终面临的惩罚,法律的威严与公正不再是遥远的说教,而是刻骨铭心的体验。“老师,原来剧本里那个‘顺手牵羊’的角色,最后真的会那么惨!”排练间隙的感慨,远比课堂提问更显深刻。
警徽之下,亦有柔情:我们共同的成长
对实践团的成员而言,这何尝不是一次宝贵的再教育。当成员们放下“教育者”的姿态,与她们一同挥汗、一同欢笑,让成员们得以真正走近她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她们的压力、困惑与渴望。执法的刚性与教育的柔性,在此刻交融。
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法律是底线,而爱与关怀、理解与支持、提供多元的成长路径和情绪出口,也是更基础、更重要的工程。这份责任,沉甸甸,却充满温度。当看到她们在舞台上焕发的神采,听到排练厅里真诚的笑声,让成员们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艺术和美育的力量,正在悄然修复、滋养、唤醒矫正学员心中的真善美。
启明之路,艺路同行
法治的堤坝需要筑牢,但青春的心灵更需要阳光雨露的呵护。严肃的法律教育指明了不能触碰的红线,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则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释放压力、表达内心、建立自信、感受美好的绿色通道。
当啦啦操的彩球在阳光下飞舞,当法治短剧的台词在礼堂里回响,成员们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节目,更是在艺术疗愈中重新焕发生命光彩的青春。启明之路,道阻且长。心桥实践团愿以警徽的庄严守护底线,更愿以艺术的温暖陪伴成长。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是告诉他们世界有阴影,更要引领他们亲手点亮心灯,照亮前行的方向。愿艺术的星火,在启明校园恒久闪耀,温暖每一颗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鼓舞的少年心。
撰文:张凤辰 廖金宇 王金鹏
审核:刘继荣 檀玉莹
摄影:鲍巍 张佳晟 徐沁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彦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